缩略图

颜真卿楷书的创变与当代性阐释

作者

傅绍尉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

摘要:唐宋时期的楷书依旧承袭魏晋南北朝之余韵,但同时又形成多元的风格面貌,诸如欧、颜、柳、赵。其中又以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在笔墨情趣与空间表达上,其对外拓笔法的探索与字形空间的展大书写,体现了其内在的磅礴之气和中和之美。值得注意的是,拓大书写后的颜体字形、结构、笔法、形式皆与当代展厅具有高度的粘合性,为其楷书在展厅场域下的当代性阐释构筑了可供创变的内在逻辑依据。

关键词:颜真卿;楷书;《麻姑仙坛记》;展厅场域;

颜真卿(公元709年—公元785年),字清臣,号应方,乳名羡门子,别称颜平原、颜太保。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就其书法而谈,其擅长行书、楷书,初学褚遂良,而后从张旭,博涉诸书而自成一家之法。其笔法醇厚、气势雄博,以篆隶笔意融北魏书之精髓,创立了唐代楷书的又一典范。代表作有行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宋朱长文于《续书断》中尊颜书为“神品”,其云:“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后人又评其书“。廟堂之气,横溢旁出。其书点画厚重饱满,结体宽博端正,章法茂密丰实,篆籀味浓,豪迈雄强、庄重挺拔。”

需要说明的是,颜真卿之楷书大小形制多样,或中正宽博,神采奕奕,或古拙雅致,典美俊逸。以《麻姑仙坛记》为例,据传其文本形式有大、中、小三类,由此可见,颜真卿之楷书具有缩小、拓大书写的内在特质,为后来者对其书的衍传构筑了可供创变的逻辑理路。尤其在当代展厅这一特定场域之中,颜真卿楷书展现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其笔法之敦厚特质得以充分彰显。

一、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文本的多元性

与颜真卿的其他楷书作品所不同,《麻姑仙坛记》光文本形式就有大、中小三种。《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马斌.《麻姑仙坛记》[J].江苏教育,2022,No.1542(21):26.]是颜真卿楷书代表之作。该碑碑旧在江西临川,立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后遭雷电毁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麻姑仙坛记》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之复杂。此碑传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中字本,拓本。字径近2厘米。小字本,拓本。字径1厘米左右。[ 唐颜真卿.唐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J].书法,2023,No.407(08):209.]《麻姑仙坛记》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不显,点画蚕头燕尾,行笔积点成线,如蚕食叶,如屋漏痕,以篆籀笔意入楷,如铸如刻。结体四周扩张,外拓之极,中宫留白,拙有巧意,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从其形式上看,《麻姑仙坛记》多元的形式反映了颜真卿对字体大小的多重把握,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而书写相应的大小。场合的不同其装饰作用大相庭径,故而选择不同的形式表达。如寺庙、道观等庄重场所空间大需立大字碑刻以适配建筑的宏伟壮观。中、小字作品中则更适用于观摩品鉴。

尽管有不同的形制,但《麻姑仙坛记》在风格面貌上保持着统一性。皆体现了颜真卿独特的笔法和结构特点。然而,在不同形制下也有微妙的变化。在大字本上,笔法纤毫毕现,粗壮豪放,小字本则更加注重笔画的精细和结构的紧凑,体现出一种精致典雅之美。中字本则介于两者之间,兼具气势与细节,为不同审美需求的观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这种形制多元与书写风格的变化统一,展现了颜真卿楷书的丰富性和适应性。

总之,颜真卿之楷书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性的。有学者认为,实用的面向决定它需要法度,而艺术面向又需要它超越法度,仅仅法度并不足以使书法走向至高的完善。因此,颜真卿需要在法度和艺术性之间达到一个更高的平衡,也就是说,他需要通过一种能够涵盖超越法度的法度、一种同时包含实用和艺术的 法度,才能使书法真正实现法度意义上的完备和不朽。[ 丘新巧.遗迹诗学:颜真卿的诗歌与书法[J].中国书法,2023,No.412(08):180-184.]诚然,从《麻姑仙坛记》所体现的精神气质来看,此作几近臻于至善,其中所蕴含的韵味与气质,更接近于一种超脱于纯粹书写技巧之外的书法的诗性表达。正是由于其独有的特质,在后来传世中,特别是清时谭延闿、钱沣、铁保、梁诗正等人都受益于颜鲁公此作。

二、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拓大书写的内在逻辑

朱关田先生《颜真卿年谱》概括了颜真卿楷书风格发展的三个时期,初期的如《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等承袭魏晋、初唐遗风。中期为创变期,如《东方朔画赞》,后期为成熟期,《颜氏家庙》《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已形成古朴雄浑之形貌。尤其以《麻姑仙坛记》为代表,风格最为独特,该碑纯以笔法浑圆,字形宽博,重心偏下,行间茂密,藏巧于拙,篆籀古法得到充分运用。[ 杜立,陈志平.《麻姑仙坛记》与颜楷中晚期书风之嬗变[J].中国书法,2020,No.379(11):147-153.]

具体来看,《麻姑仙坛记》拓大书写的内在逻辑包括其结体的开阔,结构稳定而富有动感与笔法的丰富性。其一,《麻姑仙坛记》中的字有很大的一部分结体都取方势,甚至取到扁势,再加之其开张的笔势,使人产生一种跃然纸上的蓬勃之感。例如其中的“所”、“蔡”等字,展现出了结体的方正与雄健,“所”字由左右两个部件所组成,于其他书家不同,颜真卿把每个纵向笔画之间的距离进行了经营,似的整个字四角饱满,端庄和谐。“蔡”字为上中下结构的字,他采用了外紧内松的处理方式,使这个本应该是很高的字显得非常圆浑宽阔,憨态可掬。通篇带来不俗的视觉冲击。其二,《麻姑仙坛记》大致一眼望去,给人一种例如算子,端庄典雅的感觉,但走进其单字细看,又极具变化,例如开篇“麻”“坛”二字,对相同部件的处理以及左右部件搭配,都做了极大的变化,腾挪之间有不失去字形的稳重,静中有动,妙趣横生,使整篇在视觉上的统一时又给读者在深入单字阅读不枯燥无味。给整篇的大字在视觉上更加饱满有力。

其三,《麻姑仙坛记》通篇采用篆籀笔法书写,这是其大字在笔法上呈现出古朴浑厚的必要条件之一。篆籀笔法的线条饱满而流畅,圆润中不失力度,展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颜真卿在此笔法的运用上,笔力遒劲,气势开张,能够充分展现其书写的力量与气势。不紧不慢的从容书写,让毛笔停留在纸上产生更多变的形态和丰富的线条,从而增强大字的内在张力和凝聚力,使整篇大字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相较于魏晋时期的二王楷书,颜鲁公在笔法上,其学初唐四家而化长史藏真之法,是可谓学王之法,而不拘于一拓直下、见骨内擫、成寒窘之趋附,乃增其筋血,丰其肉脉。转干净挺拨,节奏铿锵为如铸如刻、绵长内敛,去露锋而藏头护尾,不耀其神采,而精力内蕴,含而不露。是以大字之作,以篆籀笔意为高,浑穆庄严,廟堂气象。颜真卿楷书,尤以麻姑仙坛,可以无限放大,而无油滑寒薄之处,观之如山岳之稳,若金石之质,似狮象之健,比壮士之雄,反观二王之书,展大视之,相较立判。

在结构上,鲁公之前许多与二王一脉相承的书家,都袭呈王羲之势巧形密,雄秀天然,结体欹侧,小而秀美雅致。而鲁公一改他家之法,把结构造成方正茂密,将字形结构处理得平稳而紧凑,从而给人稳重,厚重之感。相比之下最大的改变还是结构上采用了与之相反的内疏外密的处理方式,使得每个字都有一种向外鼓涨,给人以一种舒朗大气的视觉效果。例如王羲之与颜真卿在同一字“南”和“信”字这的处理上,更加直观的能感受他们之间处理手法的不同。南字是有上下两部件组成,半包围结构,颜真卿的在对上横画的处理采用了较为平直放长的方法,下面的冂框则是平势外拓的形式表现,整个字是个四方形,而王羲之的更加灵动,上面和中间是纵向的延伸,冂框横向打开稍稍内擫,取斜势。“信”字是左右结构的字,颜真卿在处理上把左处理得非常窄,右边宽厚,下面的口也同样是外拓的处理。王羲之的左右结构一般是左右两边分量对等,右边口偏低扁,也稍稍内擫。概言之,颜真卿之楷书是具有“变法”性质的革新,其在兼顾书写性的同时,融篆隶笔法于行、楷创作之中,表现出极强的创变性。故而在当下的颜体楷书创作中,拓大书写并未显得生硬,而正合颜鲁公楷书之中正雄浑的精神内核。

三、展厅场域下颜真卿楷书的书写转向与形式表达

自书法步入展厅时代以来,立轴的视觉效果被放在了前面,对立轴的视觉效果的创作当今书家一直都在苦苦探寻着,其中在颜真卿的书法中汲取营养的还是占大多数,在楷书,行书甚至草书中,都能发现其踪迹。就这几年来看从中取法的人越来越多,取得也越来越深,体系也越发的完善,几乎写大字的作者无一不涉猎对其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当前展厅时代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有些作家表现得或多或少,若隐若现,但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个时代对颜体的需要

身处于书法发展的大时代中,与古为新理念下,在不断地加强对经典的深入挖掘于研究的同时,不忘求新发展。大字的发展正如此与时俱进,为以表现其实蓬勃的气象,必然少不了颜体的加入以及创新,或有将颜体与魏碑相结合,或有与二王相结合等等,无一不是为了将大字书法带入到一个更加恢弘的灿烂的时代。从观历史,当今笔墨纸等物质是相当充足的,书坛对大字的探索只会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完善。

倘若从书法史上考察,可以总结为:羲献之后,有唐之前,新体之出,天下独遵,逸丽小字,无有过之,然不宜展大,是为一憾,当今书坛,展厅效应,拼接之用,实为无奈,有唐之后,旭素鲁公之出,荡胸滌尘,眼界始开,篆籀笔法,无论大字小字,皆可便用,于当今展厅效应,合辙应弦,无论楷行草,皆夺人眼目,震慑心颜,有唐气象,于大字表现力之强憾,超迈古今,彪炳千秋!

审美有维度,后人倚高树。昔兰亭叙咏,俶尔陈迹,祭姪摧切,划然千载,素醉张颠,超然神遐,而群英俊乂,繁星若。前人高不过后人,后人亦超不过前人,时代压之,各有其实。羲之不见真卿,而真卿见羲之,晋唐不见当代,而当代见晋唐,更有宋四家、元明清、子昂香光垂雅范,青主觉斯绝俗尘,撝叔子贞称雄健,故不薄今人爱古人,今人有审美维度优势,有展厅表现优势,古人见吾辈视野之广,表现力之强,亦必叹力有不足而神往心向也!

概而论之,颜真卿楷书除书法史上的意义之外,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何以融入当下展厅文化的场域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其一是取法与风格展现,既要继承传统又兼具融合创新,创作中尽可能地展现颜体楷书的正大气象。其二在章法布局上注重颜楷大字创作的探索,以增强其视觉冲击。因书法艺术的表现场域已经从书斋转向公共空间,创作方法、审美方式和展示空间的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三墨法的运用应讲究浓淡枯湿,巧妙地运用枯墨和湿墨,丰富楷书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其三是文本的选择,从颜鲁公楷书文本内容上考察,不难发现,其遗迹诗学在楷书中得到了最集中体现。[ 丘新巧.遗迹诗学:颜真卿的诗歌与书法[J].中国书法,2023,No.412(08):180-184.]故而,在创作过程中除传统诗词文赋之外,亦可书写自作诗文,使笔墨、文辞与精神内涵融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世界。

结语

颜真卿中正雄浑的楷书面貌是基于其变法创新的实践所得,对唐宋以降的书家影响颇深,苏东坡评其书:“书至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至变天下之能事毕矣。”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颜真卿在中国楷书风格史上是继二王之后的又一高峰。与此同时,在当代展厅场所下,对书法作品的形式、大小、笔法呈现、审美维度等都产生了新的需求。本文以一种微观的研究视角阐释颜真卿楷书与当代展厅表达的粘性,此种内质的粘性是基于其楷书笔法、空间的可塑性。再而,《麻姑仙坛记》多元文本不仅是鲁公本人自我尝试的成功案例,亦给后来者在对其楷书沿革的道路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表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