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参与的宁波“红色文化”城市品牌创建机制研究
陈旋吟 陆姝宇
浙江万里学院 315100
2024年浙江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甬之红”宁波城市名片及城市品牌传播新样式研究,立项编号:S202410876120
摘要:宁波红色文化传播为城市品牌创建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认同,而城市品牌的塑造又通过系统化、创新性的传播机制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城市文化软实力,二者在双向赋能中共同构建了宁波“红色引领、青春活化”的城市品牌生态。本文研究了宁波红色文化资源与城市品牌融合的路径,提出了基于大学生视角的品牌创建机制,包括教育融入机制、传播创新机制、社会实践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希望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整合和激励机制等保障措施以及政策建议,创新宁波城市品牌建设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红色文化、城市品牌、大学生
1 引言
在城市品牌建设的多元要素中,红色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革命精神,更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资源。宁波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献资源,这些资源为城市品牌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然而,目前宁波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亟待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品牌创建机制。作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主力军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播,既有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又能为城市品牌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在理论层面丰富了红色文化传播的研究视角,在实践层面推动了城市品牌建设的创新发展。
2 关于红色文化和城市品牌创建的理论基础
2.1红色文化与城市品牌的内在关联
红色文化具有多维价值。红色文化在思想引领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理想信念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能够凝聚民众的向心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为民众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另外,红色文化也是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生动的教育素材。
城市品牌的构建过程一般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丰厚基础,是从诸多要素中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筛选出来的,涉及多个核心要素的协同作用[2],主要包括文化独特性、传播力和社会认同感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品牌发展的基础框架。文化独特性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它决定了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差异化定位,是城市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关键标识;传播力是城市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驱动力,强大的传播力能够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关注;社会认同感是城市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它反映了民众对城市品牌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只有确保城市品牌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可与支持,才能促进城市长期的稳定发展。
红色文化与城市品牌相互交融,两者的结合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红色文化蕴含的独特内涵赋予城市品牌鲜明的个性,从而强化其文化独特性。创新传播方式,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介进行宣传推广,红色文化的传播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进而增强城市品牌的传播力;同时,红色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念能够引起民众的情感共鸣,提高社会认同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 宁波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及传播瓶颈
3.1宁波红色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红色文献资源并为此建立了专题数据库,如宁波图书馆红色报刊档案库,收录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文献资料,包括浙东革命历史档案、烈士手稿、红色报刊等,为研究宁波红色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3]。同时,宁波的红色教育基地众多,如乔石书房、张人亚党章学堂等。它们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还具有独特的品牌象征意义,承载着宁波的革命历史和文化记忆,能够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3.2宁波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宁波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足。总体来看你,宁波红色资源分布较为分散,未能与其他资源充分协同,缺乏系统性的开发与整合。各资源之间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影响了红色文化品牌的整体影响力,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较为单一。目前主要依赖传统的展陈方式,数字化与创新表达手段应用较少,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导致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受众的多样化需求,限制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青年的参与度较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了解和实践参与的渠道,尚未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参与体系,导致大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主力军作用,限制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基于大学生参与的宁波“红色文化”城市品牌创建机制构建
4.1教育融入机制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4]。通过深入挖掘宁波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具有鲜明宁波地域红色文化标识的思政课程体系。将宁波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从文化理论的高度为大学生传递知识,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红色宁波:100人剪影与100种文献》的校本化应用,将100位红色人物及其精神遗产系统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体系,以学促知,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与历史责任感。
设计“红色足迹寻访”线路,以实践促教育,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闭环。在“甬之红”宁波城市名片及城市品牌传播新样式研究项目中,研究团队基于宁波市地理空间特征,创新性地将全域红色资源整合为“东南西北”四大主题板块:东品魅力鄞州—鄞州红色旅游路线聚焦城市红色记忆,南寻红色基因—象山红色旅游路线彰显海洋革命精神,西踏初心之旅—奉化红色旅游路线诠释革命传统传承,北望红色精神—余姚红色旅游路线,展现革命精神谱系。这一系统性规划与余姚市司法局已推出的6条红色研学游线路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教育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完整教育链条。
4.2传播创新机制
创新数字化传播机制,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全息投影等数字化呈现手段,复原与呈现革命历史旧址、先烈故居等红色文化遗迹,为学生营造具有高度沉浸感和多感官体验的实践教学情境。这一创新性机制有效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在地理空间上的局限性,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内容的创作,创新传播思路,多角度、多方式地进行传播,形成互动式、参与式的传播模式,由内在驱动向外辐射传播宁波城市红色文化,提升宣传推广的多元性与影响力[5]。此外,宁波市系统性地开展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建档工作,并建立了完整的数字档案系统,为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资源储备,有效地推动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性发展。
打造文化IP,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消费结合地方式,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传播力。在“甬之红”宁波城市名片及城市品牌传播新样式研究项目中,研究团队以宁波市地图和红色旅游路线为灵感设计了独特的系列明信片,不仅能作为一种实用的旅游工具,更是一件具有艺术价值的收藏品,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和美好的回忆。
4.3社会实践机制
联合高校与文旅部门,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合作,通过系统整合高校的学术研究优势与地方文旅产业的实际需求,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与应用。同时,成立“红色品牌孵化中心”,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向市场品牌策划转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如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法治故事+”暑期社会实践队,该团队创造性地将红色景点与法治宣传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探寻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精神,宣传推广法制教育。这种沉浸式的实践教育模式,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认知深度,从而产生更为持久的教育效果。
构建系统化志愿服务体系,在红色研学基地设立大学生志愿讲解员岗位,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拓展服务形式,开展中英文双语导览服务。具备专业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专业的知识讲解和热情的服务态度,向参观者全面深入地讲述红色故事,不仅提升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力地对外宣传了党的光辉发展历程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也使得自身在讲解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与内化,深化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记忆。这一创新举措既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具有教育价值的实践平台,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播与高校实践育人目标的双向共赢。
4.4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大学生参与的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优化策略,根据数据反馈,评估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覆盖与参与度。在“甬之红”城市名片打造计划中,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部分问题及数据如下: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旅游线路规划中应着重增加红色旅游景点的比重,并系统性地整合具有重要历史教育意义的参观点,以充分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红色旅游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更在传承革命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自然景观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主题串联,打造具有深度文化内涵和独特体验价值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兼具教育意义与审美价值的优质旅游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大学生参与的宁波“红色文化”城市品牌创建,彰显了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与创新精神。构建教育融入、传播创新、社会实践与评价反馈机制,大学生不仅可以成为红色文化的接受者,更能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者。以大学生为载体的品牌创建机制,为宁波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开发提供了实践基础,更为城市品牌建设增添了新动力。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研究如何通过政策导向、资源整合与市场化运营,实现红色文化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为宁波城市品牌的建设增添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英.中小城市品牌创建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
[2]李朝明.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J].商业时代,2006,(09):44-45.
[3]徐春红.基于城市营销视角下宁波城市形象对外宣传对策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01):105-110.
[4]王会芳.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J].文教资料,2024,(12):106-109.
[5]游佳,靖鸣.困境与突围:文化记忆视域下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以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盐城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4,(12):15-18.DOI:10.16017/j.cnki.xwahz.2024.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