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研究

作者

唐嫣雪 戴月 姚佳怡 孟晨璐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江苏 镇江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大学京江学院2023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J23CC0101

摘要:本研究以《恋与制作人》《光与夜之恋》等女性向恋爱模拟类游戏为切入点,探讨其对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的塑造机制。通过线上问卷调查(N=1244)发现,59.67%的玩家因游戏降低现实婚恋需求,主因包括情绪价值满足(38%)、自我认同提升(27%)及现实压力逃避(12%)。研究指出,游戏通过理想化角色塑造、平等叙事与情感代偿功能,既满足了青年女性对精神共鸣的追求,也加剧了婚恋期待与现实脱节的矛盾。基于此,提出优化游戏角色真实性、强化情感教育功能、倡导平等婚恋价值观等引导策略,为平衡虚拟体验与现实婚恋理性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女性向、婚恋观、青年女性、乙游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将从社会文化、技术媒介与青年女性婚恋观念变迁三个维度展开:

1.1.1社会转型与婚恋观念的多元重构

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趋于独立化与开放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数据显示,63.3%的受访者认为婚房婚车"至关重要",折射出物质条件仍是婚姻决策的基础要素,但相较物质标准,女性更强调情感共鸣与自我价值实现。传统"门当户对"概念已演变为学历、兴趣与精神契合的多维匹配。这种转变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碰撞——婚恋观既承载传统家庭责任,又裹挟着个体自由与平等关系的现代诉求,形成对立统一的动态重构过程。

1.1.2现实困境与虚拟补偿:青年女性的婚恋实践困境

现实婚恋压力与社交局限:现实婚恋中,青年女性饱受高强度工作、经济重压及社交局限之苦,73.79%的人认为狭窄的社交圈是单身主因,经济负担与高标准择偶加剧矛盾,加之传统婚恋教育缺失,使她们在处理亲密关系时技能不足,焦虑感倍增。

虚拟空间的情感替代与探索:女性恋爱模拟游戏如《恋与制作人》,通过虚拟互动为女性提供安全情感体验,满足其需求。游戏中多职业角色反映当代女性对理想伴侣的期望,成为其婚恋观的“试验场”。研究显示,游戏中体验的“平等对话”与“精神共鸣”,与现实择偶标准相呼应。

1.1.3技术媒介与婚恋文化的双向塑造

游戏作为新型婚恋教育载体,通过恋爱模拟游戏中的剧情选择和角色养成等机制,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平等与自由的婚恋价值观。例如,游戏中的“独立女性”角色设定增强了女性对事业与情感平衡的认知,而多元结局设计则鼓励她们探索婚恋的多种可能性。这种媒介化教育与传统婚恋教育的缺失形成互补,成为影响青年女性婚恋观的重要因素。

1.2研究设计

研究群体:本次研究针对于部分游戏用户(恋与制作人、恋与深空、光与夜之恋、世界之外)获取途径为:小红书、QQ群、微博超话、豆瓣小组。发表问卷后,回收到1244份有效问卷。

1.3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线上问卷调查填写的方式,统计了玩家对“玩女性向恋爱模拟游戏,是否会影响你现实中的婚恋?”的态度,进一步了解了青年女性玩家的婚恋观态度,有助于后续的结果分析及措施优化。

2.研究结果和分析

有图1可知,59.67%的女性玩家因女性向恋爱游戏而降低婚恋需求,13.18%的女性玩家表示中立,26.85%的女性玩家表示不会。接着我们对认为“是”的青年女性进行了进一步调查,探究其影响原因。

青年女性玩家婚恋需求降低的因素也十分多样,由表一得出的数据结果可知,大约有38%的女性玩家表示,游戏中的互动让她们获得了足够的情绪支持,减少了对现实婚恋的依赖。此外,约有27%的女性玩家认为,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虚拟世界让她们能够自由表达自我,摆脱现实束缚,进一步增强自我价值感。同时,也有12%女性玩家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使她们更倾向于在游戏中寻找情感寄托,而非通过婚恋关系来满足情感需求。

3.当代青年女性的婚恋观

3.1独立自主与自我成长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与多元化,当代女性的择偶标准不再仅仅关注传统的物质条件,而是更加注重对方的价值观与精神契合。女性向恋爱模拟类游戏通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男性角色和剧情设定,为玩家提供了一个探索不同择偶标准的虚拟空间。这些角色不仅拥有独特的性格、爱好和人生经历,还展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方式。玩家通过与这些角色的互动,在虚拟的情感体验中逐步明确自己的择偶偏好。

3.2平等尊重与情感共鸣

当代女性在婚恋中强调平等和尊重,追求双方的平等对话和相互理解。女性向恋爱模拟类游戏通过塑造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男性角色,为玩家提供了探索情感共鸣的机会。这些游戏中的角色往往具有多样化的性格和背景,使玩家能够在互动中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反应和人际关系,从而加深对平等尊重和情感共鸣的理解。

3.3理想化与现实的平衡

女性向恋爱模拟类游戏中的男性角色通常被塑造成理想化的形象,具有英俊的外貌、完美的性格和无私的爱情。这种设定虽然满足了女性玩家对浪漫爱情的憧憬,但也可能导致她们对真实婚姻的期望过高。然而,大多数女性玩家能够区分虚拟与现实,她们在游戏中寻找的是情感慰藉和娱乐体验,而非对现实婚恋关系的直接映射。因此,在享受游戏带来的浪漫体验的同时,她们也保持着对现实婚恋关系的理性认识。

4.女性向恋爱模拟游戏对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的引导之策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女性向恋爱模拟游戏以其独特的叙事美学和角色建构,不仅为玩家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压力的虚拟避风港,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们对爱情与婚姻的认知与期待。因此,探讨如何通过这类游戏引导青年女性形成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游戏设计者应注重角色塑造的多样性与真实性。在保持角色理想化的同时,融入更多现实元素,如角色的成长背景、性格缺陷及情感困惑等,使角色更加立体、真实。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增强游戏的代入感,更能帮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真实的情感纠葛与成长,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理性地看待婚恋关系。

游戏应倡导积极的婚恋价值观。通过游戏剧情和角色对话,传递平等、尊重、包容等积极的婚恋观念,引导玩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同时,游戏还可以设置现实婚恋知识的科普环节,帮助玩家了解婚恋关系的本质和维系之道,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理性地面对婚恋挑战。

5.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女性向恋爱模拟类游戏对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的双向影响。社会转型期的婚恋观念呈现独立化与理想化并存的特征,青年女性在现实压力与虚拟补偿的张力中寻求平衡。调查显示,近六成玩家因游戏降低婚恋需求,情绪价值满足与自我认同成为核心驱动因素。游戏通过平等叙事与多线选择机制,既强化了女性对情感共鸣的期待,也导致择偶标准趋于理想化。这一探索不仅为媒介影响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文化产业优化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