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亲自然体验式季节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董婷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南田分园 213162
摘要:当前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自然体验不足的问题,导致儿童与自然环境的疏离。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自然教育理念,针对幼儿园中班儿童认知特点,开发了亲自然体验式季节课程体系。课程设计遵循季节性、体验性和生活化原则,通过"春种秋收"、"自然观察日记"等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中建立与自然的联结。实践表明,该课程能有效激发儿童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其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同时促进情感态度和社会性发展。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转变了传统教学观念,逐步形成以儿童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为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课程框架和实施路径,对弥补当代儿童"自然缺失症"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及家园共育模式的优化。
关键词:亲自然教育;季节课程;幼儿园中班;体验式学习;课程开发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当代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儿童与自然接触机会显著减少,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为"自然缺失症"。幼儿园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其课程体系中自然教育内容的缺失尤为突出。传统季节课程多采用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间接认知方式,难以满足中班幼儿(4-5岁)通过直接体验建构认知的发展需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儿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构建知识的,这一观点为亲自然体验式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现有幼儿园季节课程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过度依赖室内教学,幼儿缺乏真实的自然接触;二是活动设计碎片化,未能形成系统的季节认知框架;三是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这些问题导致幼儿对季节变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结。国内相关研究表明,亲自然体验能有效促进幼儿观察力、探究能力的发展,但目前针对中班幼儿的系统化季节课程仍属空白。
本研究旨在开发适合幼儿园中班的亲自然体验式季节课程体系,通过"春种秋收"等生活化主题活动,让幼儿在直接参与中建立季节认知。具体目标包括:构建基于真实体验的季节课程框架,探索符合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自然教育实施路径,以及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向"以儿童体验为中心"转变。该研究不仅有助于弥补当前幼儿园自然教育的不足,也为解决儿童"自然缺失症"问题提供了实践方案。
二、亲自然体验式季节课程的理论基础
2.1 亲自然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亲自然教育是一种强调让儿童通过直接接触和体验自然环境来学习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思想是,儿童应该在真实的大自然中玩耍、观察和探索,而不是仅仅通过书本或图片来了解自然。这种教育方式认为,亲身体验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同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亲自然教育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的自然教育运动。这些教育者发现,当孩子们有机会在森林、田野中自由活动时,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升。后来,这种理念逐渐发展成系统的教育方法,强调通过感官体验来学习。比如让儿童触摸树皮、聆听鸟鸣、观察昆虫等活动,都是典型的亲自然教育实践。
在幼儿园教育中,亲自然教育特别适合中班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正是培养自然认知的好时机。常见的活动包括:组织孩子们在校园里观察季节变化,让他们亲手种植植物并记录生长过程,或者带领他们收集不同季节的落叶进行比较。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感受到与大自然的联系。
实践表明,亲自然教育对儿童发展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它能显著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因为他们需要仔细注意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其次,这种教育方式能培养儿童的耐心和专注力,比如等待种子发芽就需要持续观察。最重要的是,亲自然教育能帮助儿童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会持续影响他们成年后对自然的态度。
2.2 季节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季节课程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是帮助幼儿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对于4-5岁的中班幼儿而言,季节变化是最直观、最易感知的自然现象,通过系统化的季节课程,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对时间、生命周期的初步认知框架。
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季节课程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素材。幼儿通过观察树叶变色、花朵开放、昆虫活动等具体现象,能够逐步理解季节更替与自然变化的因果关系。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学习方式,比单纯记忆季节名称和特征更能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例如在秋季课程中,让幼儿亲手捡拾不同形状的落叶进行比较,既能培养观察能力,又能自然引发"为什么叶子会落"的探究欲望。
在情感培养方面,季节课程为幼儿创造了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结的机会。当幼儿亲自参与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全过程,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自然的亲近感和责任感。有教师反映,经历过种植活动的幼儿,会主动关心植物的生长状况,这种情感的萌发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季节课程还具有独特的社会性发展价值。在集体观察天气变化、合作完成季节主题手工等活动中,幼儿需要交流发现、协商分工,这能有效提升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比如冬季课程中小组合作搭建"鸟巢"的活动,既让幼儿了解了动物过冬知识,又在实践中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从教学实践来看,季节课程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相比静态的图片展示,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霜花形成、用耳朵聆听不同季节的风声等多感官体验,更能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许多教师发现,经历过亲自然季节课程的幼儿,会主动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表现出更强烈的学习主动性。
季节课程还为实现跨领域学习提供了天然契机。一个完整的秋季主题可以整合科学(观察落叶)、数学(分类统计)、艺术(树叶拓印)、语言(描述秋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这种整合式学习符合幼儿整体认知的特点,能避免传统分科教学造成的知识割裂。
当前幼儿园季节课程需要从"知识传授"转向"体验建构"。理想的季节课程应该让幼儿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通过设计系列化的季节体验活动,帮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这对其后续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奠基性作用。
三、幼儿园中班亲自然体验式季节课程的开发
3.1 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亲自然体验式季节课程的目标设计以中班幼儿认知特点为基础,围绕"感知-探究-情感"三个维度展开。在感知层面,重点培养幼儿对季节特征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触摸落叶感知秋季的干燥、观察昆虫活动了解夏季的生命力等。探究目标强调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为什么树叶会变黄"等基础性问题。情感目标则注重培养幼儿对自然的亲近感和保护意识,如在春季播种活动中体会生命的珍贵。
课程内容设计遵循"生活化、序列化、多感官参与"原则。生活化体现在选取幼儿熟悉的自然现象作为切入点,如用"秋天的果实"替代抽象的季节概念。序列化指按照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组织内容,形成"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完整循环,帮助幼儿建立系统的季节认知框架。多感官参与要求每个主题活动都包含看、听、摸、闻等多种体验方式,例如冬季课程中既观察霜花形态,又聆听踩雪声音,全面激活感官体验。
具体内容模块采用主题式设计,每个季节设置3-4个核心主题。春季以"种子醒了"为主题,通过浸泡种子、观察发芽等活动了解生命萌发;夏季设计"昆虫旅馆"主题,引导幼儿记录蚂蚁搬家等常见现象;秋季开展"丰收乐园"活动,组织采摘、分类农作物;冬季则围绕"温暖的秘密",探究动物过冬方式。每个主题下设2-3个递进式子活动,如秋季从"收集落叶"到"制作叶脉书签",难度逐步提升。
内容编排特别注意与幼儿日常生活的联系。将课程活动与园内自然环境结合,如利用幼儿园的树木开展四季观察;同时融入生活环节,在餐前引导幼儿讨论当季食材。这种设计既保证了课程的连续性,又避免了额外增加教学负担。活动形式强调游戏化,如用"季节寻宝"游戏代替传统观察任务,更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3.2 具体案例分析与实施策略
在春季主题"种子醒了"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开展"豆子成长记"实践。每个幼儿获得透明杯子和绿豆种子,通过每日浇水、观察记录发芽过程。活动特别设计"种子旅馆"环节,将部分杯子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部分置于阴暗角落,引导幼儿比较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幼儿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茎叶变化,教师则通过提问"谁的豆苗长得高"激发探究兴趣。实践表明,这种直观体验能帮助幼儿理解生命成长需要水、阳光等基本条件,比单纯讲解更有效果。
夏季课程以"雨天的秘密"为主题,利用雨季开展多感官体验。教师准备放大镜观察雨滴形状,用空瓶收集雨水听滴答声,雨后带幼儿寻找蜗牛和蚯蚓。关键策略是把握教育契机——当幼儿发现蜗牛爬过的亮痕时,教师不是直接解释黏液作用,而是鼓励用手指轻触体验"滑滑的"感觉,再通过绘本《蜗牛去旅行》延伸学习。这种顺应幼儿兴趣的随机教育,既保护了好奇心,又深化了自然认知。
秋季"树叶变装秀"活动采用游戏化设计。幼儿分组收集不同树种落叶,按颜色、形状分类后,用拓印、拼贴等方式创作"树叶精灵"。教师重点引导观察叶脉纹理的差异,并设置问题情境:"为什么这片叶子有洞洞?"引发对昆虫与植物关系的思考。实施中特别强调尊重幼儿创作自由,不设统一标准,仅提供材料支持和语言启发,让自然美育真正源自儿童视角。
冬季"温暖的礼物"活动结合传统节气文化。幼儿用棉花、树枝搭建鸟窝,讨论"小鸟怎么过冬";用温度计记录室内外温差,感受冬季特点。实施关键在于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如何帮助校园里的小动物",幼儿提出的"撒谷物""做窝"等方案都被付诸实践。这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既培养了关爱生命的情感,也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实施中总结出三项核心策略:一是"观察-记录-分享"循环模式,通过绘画、语言表达等方式固化体验收获;二是"问题链"设计,如从"叶子为什么黄"延伸到"树怎么过冬",保持探究连续性;三是家园协同,鼓励家长带幼儿进行季节观察并反馈至课堂讨论。这些策略有效解决了自然教育中体验碎片化、深度不足的问题,使季节认知形成完整体系。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开发与实施幼儿园中班亲自然体验式季节课程,验证了该课程体系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有效性。实践表明,以"春种秋收"等生活化活动为核心的课程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幼儿对季节变化的感知能力。幼儿在直接参与种植、观察等活动中,不仅建立了系统的季节认知框架,更培养了持续观察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逐步转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形成了以幼儿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对提升幼儿园自然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从课程实施效果来看,亲自然体验式学习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察能力的提升,幼儿能够更细致地发现自然界细微变化;二是探究意识的增强,会主动提出关于自然现象的问题;三是情感态度的转变,表现出对动植物的关爱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这些变化为幼儿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环保意识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课程实施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他们掌握了更多基于自然环境的互动策略和引导方法。
参考文献
[1] 范雪铃,杨丽丹.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X幼儿园为例.教育科学发展,2020
[2] 王登峰,王华婷.儿童“亲自然”教育实践的若干思考.2015,16:86-89
[3] 包图雅.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渗透“亲自然”环保教育.2014,96
[4] 高月桂,谢玲.创设幼儿园“亲自然”环境的措施.2014,17-18
[5] 田艾青.让幼儿回归自然环境,让教育回归真实生活——谈利用自然环境促幼儿快乐发展.2015,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