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江文婷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大港镇盐田中心小学
引言: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往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问题导向学习是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问题导向学习以真实情境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方式,通过从教学设计、实施策略及评价反馈三个维度探讨问题导向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效。
一、构建问题情境,激发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注重真实性和关联性,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价值,问题设计需要兼顾开放性和层次性,既要允许多种解决路径培养发散思维,又要设置适当难度梯度让不同水平学生均能参与探究,情境创设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呈现问题增强学习趣味性。问题情境应当和课程标准紧密结合,确保问题探究过程既能激发兴趣又能达成知识目标,良好问题情境应具备适切性、挑战性和探究性特点,既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要引发思维冲突,还要具备深入探索空间。教师设计问题时还应当考虑问题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多种手段让抽象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可感,最终通过精心构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创设校园义卖问题情境引入新知,教师应当设计情境:班级准备举办义卖活动,一共准备了24 盒饼干每盒13 块,学生需要计算总数量以便定价,面对此问题学生先尝试用已有知识解决,可能采用连加或者乘法计算,随后教师引入主问题:如果学校六个班级每班都准备 24 盒饼干,每盒 13 块总共有多少块饼干?此时学生会发现数量较大,直接计算较为复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利用已有知识简化计算?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能提出先计算一个班级饼干总数,再乘以 6,也可能提出先计算六个班级饼干盒数再乘以每盒数量,基于此教师自然引入核心问题: 24×13 如何计算?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方法,如借助图画分解法、列竖式等,学生经过探究可能发现可以将 24 分解为 20+4 ,分别和 13 相乘再求和,也可以按竖式计算法则,先算个位乘积再算十位乘积最终合并。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引导探究过程,促进能力提升实施策略
教师应当转变以往角色定位成为学习引导者和支持者,避免直接灌输答案而是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要创设支持性学习环境构建安全宽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尊重不同解题思路,让学生体验到探究过程价值。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实施策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促进思维碰撞,获得多元视角,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引导关注自身思维过程形成反思习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应当提供相应支持和挑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工具辅助探究,教师还需要把握引导时机和程度,既不过度干预学生自主探究也不放任学生毫无方向,在学生探究遇阻时及时介入提供必要指导,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可以采用层层递进引导策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开始阶段教师应当展示一道实际问题:某学校买了23 台计算机,每台计算机花费 965 元请计算总花费金额,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关键信息后组织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针对已掌握两位数乘法知识基础,教师不直接教学计算方法而是提出思考性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有何异同?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探索新知,当小组讨论陷入困境时教师适时引导:能否借助已有竖式计算经验?学生尝试建立竖式后可能在部分积对齐环节遇到困难,此时教师应当采用比较法,展示正确和错误对齐方式,通过对比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对于部分积计算复杂问题教师应当设置提示卡,提供必要支持但不直接给答案。探究活动后期教师组织交流展示,鼓励不同解法如直接竖式计算法、分解计算法等,通过多样解法比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最终引导学生反思计算过程并总结规律,形成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问题方法实现从具体问题到抽象规律提升。
三、评价学习成效,优化教学反馈实践路径
评价理念应当从以往结果评价转向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多元评价,问题导向学习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全过程,因此评价不应当仅局限于最终答案正确和否,还应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表现,教师应当通过观察记录、过程性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表现。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教师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思维方法运用等方面,学生自评有助于增强自我认识培养反思能力,小组互评则促进学生间交流和互相学习,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能够获得更全面客观评价信息。
评价内容应全面涵盖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知识层面关注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理解和应用,在能力层面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发展。评价标准应当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关注学生个体进步和发展,在评价工具运用方面可以灵活采用评价量表、评价档案袋等多种工具系统记录学生学习轨迹和成长历程。评价结果应当及时反馈并用于指导后续教学,教师应当根据评价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优化问题设计改进引导方式,如当发现某类问题学生普遍解决困难时反思问题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引导方式是否得当,并在后续教学中加以改进。评价反馈应当具有激励性,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提供相应建议和支持,促进每位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结论:问题导向学习是有效教学模式,通过精心构建问题情境科学引导探究过程,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并提升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问题导向学习策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丁常娣 . 基于问题导向学习 (PBL) 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J]. 黑龙江教育 ( 教育与教学 ), 2024(11).
[2] 施娇娇 .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探讨[J]. 2019.
[3] 殷爱华 . 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25):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