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低段字理识字教学的策略
姜敏
清水河县城关镇第一小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600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强调激发识字兴趣、提升识字能力。字理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借助汉字构形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字的来源,增强记忆效果,提升识字效率。
一、小学语文低段字理识字教学的概述
小学语文低段字理识字教学是以汉字的构形规律为基础,通过分析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识字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不仅关注识字数量的积累,更重视识字质量的提升,强调通过对汉字本体知识的理解来增强记忆。低年级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形象思维活跃,对图像敏感,字理识字正好契合其认知特点,通过部首归类、构字法讲解等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识字的主动性,提升识字效率。字理识字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还为其日后词语积累、阅读理解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低段字理识字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字源讲解
注重字源讲解是字理识字教学中的核心策略之一,它强调通过追溯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帮助学生理解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识字效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特点,认识常用的偏旁部首”,倡导在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知识,通过讲解字源,不仅能使抽象的字形变得具象可感,还能增强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单纯的机械记忆往往效果有限,而字源讲解能够借助图示、演化图等形式,激发其形象思维,使识字过程充满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汉字认知体系,为后续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在教学《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花”字时,通过字源讲解引导学生识字,教师展示“花”字的甲骨文、金文等字形演变图,让学生观察“花”字从象形到形声的发展过程,通过讲解“花”是形声字,由 ω++ ”表示与植物有关,“化”表示读音,并引导学生思考“花”、“化”的语义联系,如“开花”“变化”等词语的构成,接着,教师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花朵,讨论不同种类的花与季节、环境的关系,使识字活动与课文内容、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学生在理解“花”的结构,识记效率大大提高,并能主动迁移识字策略学习“草”“茶”等同类字。
(二)强化构字规律
强化构字规律是小学语文低段字理识字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强调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构字法,如象形、指事等,通过规律的归纳与运用,提升识字的系统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认识常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增强识字能力”,这为字理识字教学提供了明确方向,低段学生识字量大,单靠机械记忆难以满足学习需求,而构字规律的掌握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已识字”推知“新字”,从而形成“以一识多”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归类识字、结构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进行认读,培养他们的汉字构形意识,逐步建立起汉字的系统认识,从而为后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在教学《拍手歌》一课时,教师以强化构字规律为出发点,开展了字理识字教学,例如,在学习“拍”字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左右结构,“扌”是与手相关的部首,“白”是声旁,表示读音;然后带领学生学习同类的形声字,如“打”“拉”“推”等,帮助学生归纳出“扌 + 声旁 Σ=Σ 与手相关动作”的构字规律;在识记“歌”字时,教师指出它是由“欠”和“哥”组成的会意字,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歌”与“唱”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延伸学习“唱”“跳”等与文中动作相关的字。
(三)运用图文结合
运用图文结合是小学语文低段字理识字教学中极具实效性的策略之一,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学生识字方法的指导,倡导多种识字途径”的理念。低段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图像比抽象文字更易于理解与记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汉字与直观的图像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构建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认知通道,特别是在讲解象形字时,配合图画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使识字过程更加生动、直观,提升学习兴趣。图文结合还能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联想思维,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识字任务,打下良好的语文学习基础。在教学《一封信》一课时,教师充分运用图文结合策略进行字理识字教学,如在讲解“信”字时,教师出示“信”的构字图解:左边是“亻”,表示与人相关;右边是“言”,表示说话、语言的含义,再通过图画展示一位小朋友写信、传递信息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信”即为人与人之间传递言语的载体,在讲解“封”字时,教师利用图示展现“封”字与“信封”的关系,图画中信纸被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字义。
三、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低段字理识字教学应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通过字源讲解、构字规律强化等多种有效策略,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字理识字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还能激发他们探究汉字文化的热情,增强语言积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识字过程由“死记硬背”转向“理解运用”,从而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以识字促读写、以兴趣促成长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俊玲 .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低段字理识字教学方法研究[J]. 读与写:中旬 , 2021(3):0063-0064.
[2] 柴金喜 .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低段字理识字教学的策略[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 2023(5):52-54.
[3] 郑智玲 ." 字理识字 "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运用与探索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