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沧州幼专非遗研学基地资源建设与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宋萍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 河北 沧州 0610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根基。研学旅行作为连接教育与实践的重要方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创新路径。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常庄剪纸、东光泥塑、蔡氏布贴画等地域非遗项目,以及大漆、扎染、版画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幼专依托专业优势,以《民间艺术》课程为载体,开发非遗研学课程,建设非遗研学基地,既是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等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政策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索。

一、乡村振兴与非遗研学基地建设的内在逻辑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非遗文化植根于乡村土壤,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价值观念,是乡村文化独特性的体现。通过非遗研学基地的建设,能够激活乡村非遗资源,促进非遗文化与教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形成“文化传承 + 教育实践 + 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非遗研学基地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重支撑。从文化层面看,基地通过课程开发与活动开展,让青少年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推动非遗传承;从经济层面看,研学活动能够带动乡村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从社会层面看,基地建设可整合学校、社区、非遗传承人等多方资源,凝聚乡村发展合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二、幼专非遗研学基地资源建设路径

(一)非遗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基地以地域文化为根基,系统梳理并整合非遗资源,重点聚焦六大非遗项目,包括地域非遗项目(常庄剪纸、东光泥塑、蔡氏布贴画)及国家级非遗项目(大漆、扎染、版画)。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查阅地方文献、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挖掘各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构建起兼具地方特色与国家级影响力的非遗资源库。

同时,基地注重资源的跨界整合,联合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教育、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等专业力量,为非遗资源的创新转化提供专业支持,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拓展非遗资源的应用场景。

(二)课程资源包的系统开发

围绕六大非遗项目,基地开发了包含材料包、教案、PPT、微课等在内的课程资源包,为研学课程的实施提供标准化支撑。材料包根据各非遗项目的制作需求,配备齐全的工具与原材料,如剪纸用的彩纸与剪刀、泥塑用的黏土与塑形工具等,确保学生能够便捷参与实践。

教案与PPT 聚焦非遗知识的系统性讲解,涵盖项目历史、工艺步骤、文化意义等内容;微课则以短视频形式直观展示关键制作环节,便于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此外,基地搜集整理了非遗项目相关的高质量视频、动画等线上资源,丰富资源呈现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研学场地与品牌建设

基地通过与学校、社区及相关机构合作,确定了固定的研学场地,并根据非遗项目特点进行功能分区,如设立剪纸体验区、泥塑创作区、扎染展示区等,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场地布置融入非遗元素,通过悬挂非遗作品、展示制作工具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同时,基地设计了专属的研学基地标志,制作非遗项目研学旅行手册,打造具有辨识度的非遗研学品牌。手册内容涵盖非遗知识梳理、实践步骤指引、成果总结模板等,引导学生系统回顾研学过程,强化学习效果。

三、幼专非遗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目标紧扣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能力三个维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了解六大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掌握基本制作技巧;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非遗技艺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在综合能力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综

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课程模块设计

课程通过“讲非遗、画非遗、传非遗、创非遗”四大模块开展,形成“认知—实践—创新—传播”的完整教学链条。

1. 讲非遗:深化文化认知

通过“非遗知识大闯关”“我是小小推介官”“名字传递”等互动游戏,结合线上视频、动画资源,讲述非遗故事。此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拓宽视野,激发探究兴趣,增强文化理解与认同。

2. 画非遗:体验技艺实践

每个非遗项目配备 1 名负责教师及 5 名学生组成研学课程团队,通过技艺展示、小组辅导等方式开展体验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课程资源包中的材料,亲身体验非遗制作流程,如剪纸的镂空技法、泥塑的塑形技巧等。

3. 创非遗:推动创新转化

依托视觉传达设计、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等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基于非遗作品开发文创产品,如冰箱贴、T 恤、书签、扎染服饰等。基地配备小型 UV 打印机、DIY 文创机器等设备,助力作品转化。此模块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原创成果,实现非遗文化的现代性表达。

4. 传非遗:促进文化传播

借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力量设计非遗项目研学旅行手册,组织学生填写手册以总结当日研学收获。手册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档案,更是非遗文化传播的载体,学生可通过手册向他人分享非遗知识与个人感悟,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

三、课程评估与优化

(一)评估与反馈机制

1. 问卷调查:向学生及家长发放问卷,了解其对活动内容、材料包、教学方法、组织安排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及时掌握需求与不足。

2. 教师评估:教师对活动过程进行自我评估,总结教学经验,反思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形成教学反思报告。

(二)课程优化策略

结合评估与反馈结果,基地持续优化课程设计。在资源建设方面,改进材料包的实用性与安全性,更新 PPT 与微课内容,补充更具时代性的线上资源;在教学方法方面,丰富互动形式,增加跨项目融合实践,如将剪纸元素融入扎染设计;在组织形式方面,优化场地布局,提高活动效率,确保学生获得更好的研学体验。

五、结论与展望

幼专非遗研学基地通过系统的资源建设与课程开发,在传承非遗文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基地以六大非遗项目为核心,构建了“讲、画、传、创”的课程体系,实现了非遗文化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非遗传承提供了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 11 部门 .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2016.

[2]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2017.

[3] 王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研究 [J].民俗研究 ,2021(3):12-18.

作者简介:

宋萍(1983.1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平面艺术设计。

课题: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5 年科技创新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幼专非遗研学基地资源建设与课程开发研究—以剪纸、泥塑、布贴画为例》,课题编号:CZKX202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