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驻村干部角色定位与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祁吉卓玛

中共都兰县委党校 816199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政策,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驻村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力量,承担着重要职责。驻村干部在促进乡村发展、推动基层治理、落实政策等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实际工作中,驻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协作机制和工作效率等问题仍然是影响其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

乡村治理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驻村干部不仅要执行上级的政策指令,还要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与广泛的群众联系,推动乡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驻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分析

驻村干部作为国家政策在基层落实的具体执行者,其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效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驻村干部扮演着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包括政策传达者、服务提供者、问题解决者以及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驻村干部首先是政策的传达者,需要准确理解上级政府的政策方针,并将其传达给乡村居民,确保政策的贯彻实施。此外,驻村干部还承担着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不仅要帮助解决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还要通过引导和服务,提升乡村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然而,驻村干部在履行这些角色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政策传达和实际执行之间常存在差距,干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容易受到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导致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如预期。其次,驻村干部在服务过程中往往面临资源不足和能力有限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驻村干部的工作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再者,由于角色多重且职责广泛,驻村干部常常会遇到角色冲突和责任模糊的问题,难以做到高效运作。

二、驻村干部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驻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角色定位不清晰是影响驻村干部工作效果的根本原因。很多驻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面临职责模糊的情况,既要执行上级指令,又要处理复杂的基层事务,容易导致工作目标不明确,任务冲突不断。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对于驻村干部的考核多侧重于工作量而非工作质量,导致一些驻村干部忙于应付形式主义的工作,而忽略了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工作成效较低。

其次,驻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存在问题。由于长期的城乡差距、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驻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往往缺乏深入的沟通和信任,干部的工作容易遭遇村民的抵触,进而影响治理效果。再者,乡村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驻村干部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但目前多数驻村干部的培训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其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驻村干部的工作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制约其工作效果的因素之一。许多驻村干部面临较低的待遇和较差的工作条件,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制约了其在乡村治理中的长期投入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驻村干部的保障机制,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协同机制

为了有效解决驻村干部在工作中的问题,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构建协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协同机制指的是通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目标的实现。在乡村治理中,协同机制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驻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驻村干部应当充分了解和尊重村民的需求和意见,通过开展村民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从而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其次,驻村干部应与地方政府、社区服务中心、专业机构等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驻村干部往往需要依靠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通过搭建起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之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可以有效调动各方资源,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题。例如,政府可以为驻村干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而村民则可以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实际操作中,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四、完善驻村干部工作机制的对策

为了解决驻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完善工作机制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首先,需要明确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避免职责不清和工作混乱。通过科学的岗位设置和工作分工,使驻村干部能够专注于关键问题的解决,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驻村干部的培训体系应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驻村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乡村治理任务。此外,还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将工作质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非单纯的工作量,从而激励驻村干部提高工作效能,提升乡村治理的综合水平。

五、结语

驻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角色定位和有效的协同机制,可以显著提升其工作效能。在未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加强驻村干部的支持和保障,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政府应加强对驻村干部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建设,优化工作环境和政策保障,确保驻村干部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丽莉 . 中国共产党的乡村社会动员机制——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41(06):5-20.

[2] 武晋 , 祝云凤 . 谁来兴村:乡村振兴主体创新的实践过程与机制研究——以云南省“乡村 CE0 政策实践为例 [J]. 农村经济 ,2024,(12):70-79.

[3] 李丹阳 . 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振兴的“跨常规化治理”模式——基于 A省X 市的调查[J]. 政治人类学评论, 2024,(02):169-249+320-3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