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社会实践路径

作者

陈敏敏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九年制学校

引言: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成为教育改革关注焦点,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成为重要命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鲜明价值引领作用,通过课后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延展课堂教学时空,拓宽学生实践体验渠道促进学生知行合一,通过聚焦“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社会实践路径构建,探索符合学科特点且富有实效性实践方案,以期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拓展课堂教学,融合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拓展和实践活动路径强调打破以往时空界限,将课内知识点延伸至课后服务环节,通过主题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内容,需要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使课堂知识和课后实践形成良性互动,整合多方资源,联结社区、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打造实践平台,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运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实践体验感,重视项目式学习应用,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探究,通过问题调研、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成果展示全过程锻炼综合能力,需要构建学科融合实践活动体系,与历史、语文等学科协同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实践视野。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创新驱动发展》一课为例,教师应当将课堂所学创新精神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内容延伸至课后服务环节,设计小创客·大未来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分组围绕科技创新解决校园问题展开项目探究,如开发校园垃圾分类智能系统、设计无障碍通道优化方案等。活动开展前教师邀请本地科技企业研发人员或高校教授进校园,为学生介绍创新思维方法和实践案例,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走进科技馆、创新工作室等场所,亲身体验科技创新成果,学生通过问题发现、需求分析等环节深刻理解创新价值与和创新路径,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关注互联网 + 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课后服务结束后组织创新成果展示会,邀请家长、社区居民参观评议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责任感。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

在实践内容方面应当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多元化实践主题,既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如榜样力量、感恩教育等,也涵盖法治教育实践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并关注时事热点融入组织两会精神学习、宪法宣传日等主题实践,使学科内容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实践形式上需要突破以往模式,探索多样化实践方式如构建实体 + 网络双线平台,推行小组化实践模式,采用游戏化实践策略,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建立导师制实践指导机制等,通过内容丰富和形式创新双管齐下,使课后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

结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与世界共发展》一课,教师应当设计全球视野·家国情怀主题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模拟联合国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国家代表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等议题进行辩论与协商,体验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过程,第二阶段开展一带一路云端行网络实践,通过线上资源和视频连线方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建立交流关系,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特色和发展状况,第三阶段举办世界文化节,设置各国文化展区、美食体验区等,邀请在华留学生或外籍教师参与互动增进文化理解,第四阶段组织全球发展挑战与我国方案研讨会,学生围绕全球发展面临挑战开展调研,分析我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最终引导学生撰写主题文章或制作短视频在社区、网络平台宣传推广。

三、完善评价体系,优化保障机制

在评价体系方面构建多元评价主体结构,打破教师评价局限,引入小组互评、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形成全方位评价网络,设计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参与全过程表现,通过实践日志、活动档案等方式记录学生参与状态、情感体验与能力提升。建立发展性评价标准,根据学生起点水平设定个性化目标,关注学生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成绩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热情,重视实践成果展示和交流,定期组织成果汇报会、优秀案例分享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增强成就感和认同感。积极探索数字化评价工具应用,通过电子档案袋、成长记录 APP 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评价数据全程记录和动态分析,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注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既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过程又关注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结果,形成全面立体评价画像。

在保障机制方面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活动规范有序开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实践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完善资源支持系统,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实践活动提供充分物质条件,创新经费筹措渠道,除学校常规经费外积极争取相关部门专项资金、公益支持等多元投入,保障活动经费充足。注重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建立家长委员会、社区联络站等组织,形成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三位一体协作格局,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

结论:

通过拓展课堂教学、融合实践活动能够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通过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能够提升实践活动吸引力与实效性,通过完善评价体系、优化保障机制能够确保实践活动持续健康开展,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完整实践体系。未来实践路径探索中应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究和实践创新结合,深化学科育人功能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社会实践高质量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黎会萍 . 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活动构建 [J].2023(18):138-140.

[2] 罗学红 . 浅谈依托课后服务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1(12):2.

[3] 王凤 .”双减”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研究 [C]//“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论文集(二十八).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