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 激活课堂
梁伟雄
肇庆市第一中学黄岗学校 526060
引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变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 以其时长短、内容精、形式新颖的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将微课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创新教学模式 , 为学生营造沉浸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深入探讨微课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对于推动课堂革新、提升教学实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理设计微课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 精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微课形式 , 把握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 , 力求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点简单直观地呈现出来。微课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 既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 又要在内容上有所拓展和延伸。此外, 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微课的多样化表现形式, 采用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方式 , 增强微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微课内容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教材, 同时适度补充课外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生命》一课为例 , 教师可先设计一则微课 ,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人的一生中出生、入学、成人等重要仪式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仪式的意义 , 感悟生命的独特性。接着 , 教师可通过微课展示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 ,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有限性和延续性。最后 , 再插入一则 , 通过关于 2008 年汶川地震等榜样的感人事迹微课视频 , 让学生明白精神生命的意义 , 激励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整个课堂教学微课环节环环相扣 , 丰富课文内容而不失重点 ,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升华。
二、灵活运用微课形式, 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 灵活选择微课的类型和形式。比如 , 在新课导入环节 , 可以选择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音频、视频、动画等 ,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 提升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解环节 , 可以利用微课系统梳理知识脉络 , 通过图表、流程图等直观形象地呈现知识的内在逻辑 ; 在课堂互动环节 , 教师可以借助在线投票、头脑风暴等活动 ,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在课后巩固环节, 则可以通过微课精选复习资料,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总之, 不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微课形式, 务求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笔者继续以《认识生命》一课另作一例 , 在导入新课环节 , 教师可播放一段视频 , 展现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仪式 , 创设教学情境 , 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学习“生命的独特性”时 , 课件可以插入采访科学家视频,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指纹 , 感受生命的独特。在课堂讨论“精神生命的意义”时 , 教师可以发起头脑风暴 ,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 积极思考。课后复习时 , 教师则可推送知识要点的微课 , 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由此可见 , 在教学全过程中合理穿插各种微课形式, 能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三、发挥微课互动优势, 促进师生交流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 , 微课教学的一大优势在于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 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微课时 , 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 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观看微课后 ,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 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 在交流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同时 , 微课教学还能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微课 , 与教师、同学线上交流 ,共同探讨学习中的疑惑和困惑, 从而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维度。
以“敬畏生命”框题为例 , 教师可以先用微课展示各界名人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警句 , 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 可是 , 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 ,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接着 , 设置开放性问题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 各抒己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 教师应适时介入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 启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课后 , 鼓励学生通过在线平台继续交流讨论 ,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学生在互动交流中 , 不仅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 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和逻辑思辨能力,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利用微课优势, 实施个性化教学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微课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长 , 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 教师可推送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的微课, 帮助其巩固基础;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则可提供拓展类微课 , 引导其深入思考。学生可依据自身节奏 , 反复观看微课 , 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还可利用微课大数据分析技术 , 精准把握学情 ,为后续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生命》一课为例。授课前, 教师先推送涉及“生命”概念的基础微课 , 帮助薄弱学生夯实基础。课前小组合作时 , 将学生分层设置任务 , 引导学有余力者带领组员制作关于“我与生命”微课 , 分享感悟。课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情况 , 有针对性地提供“名人生平事迹”“感恩生命”等拓展,制作微课。此外, 教师利用平台数据了解学生的观看行为和学习偏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个性化学习贯彻始终 , 既尊重了学生差异 , 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微课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 开启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崭新路径。合理设计微课内容 , 科学把控难度 , 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微课形式 , 创设学习情境, 优化教学模式;发挥互动优势, 促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氛围;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 , 教师应持续探索微课教学的规律与方法 , 针对性设计教学活动 , 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引领学生在体验、参与、互动中内化道德品质, 提升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 雅 蒙 . 微 课 在 初 中 道 德 与 法 治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天 津 教育 ,2025,(03):50-52.
[2] 黄月秀 . 谈新《课标》要求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8):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