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助力基础教育变革的路径探析
马雅思
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5 年,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教育部等九部分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意见表示,我们应坚持改革创新,主动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治理整体性变革。当前,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如何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构建人工智能助力基础教育变革的科学路径,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1 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变革的有利影响
1.1 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1]。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能够精准捕捉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知识掌握程度及认知特点,为每个学生定制差异化学习路径。传统基础教育中“一言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而人工智能通过构建学生知识图谱与学习行为分析模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因材施教。
1.2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还有不少短板要补齐,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依旧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产物,人工智能恰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为构建优质公平的教育体系提供新时代科技支撑。利用好人工智能可以打破地域、经济等因素造成的资源获取壁垒,让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享有同等质量的教学资源,从而缩小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2 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2.1 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地区失衡
尽管《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却加剧了资源分配的失衡现象。其一,城乡学校在 AI 设备覆盖率、网络带宽、数字资源获取能力上存在显著差距,我国农村地区学生的 AI 教育设备使用率远远不足城市学生。其二,部分智能教学平台因算法训练数据偏差,对农村学生推送的优质资源少于城市学生,形成“技术赋能下的新教育不平等”。其三,部分商业平台为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数据垄断形成资源壁垒,导致区域间课程资源、名师课堂等优质内容难以实现跨平台互通。这种结构性失衡与教育数字化“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2.2 教师数字化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主体,其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效。在现实情况中,我国农村地区仅有大约不到一半的教师能熟练使用智能教学平台,且多数教师缺乏 AI 工具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系统培训,多数教师面临着数字素养理论缺乏与实践不足的双重困境[2]。除此之外,部分城市教师虽然拥有着良好的技术设备资源和优异的技术操作水平,却由于信息异化容易陷入“技术依赖”误区,过度依赖 AI 生成的学情分析,忽视课堂观察与情感互动,导致师生关系疏离。
2.3 教育评价体系的数字化滞后
传统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需求。尽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科学性”,但当前多数学校仍依赖标准化测试,缺乏对学生高阶思维、协作能力等维度的过程性评价工具。当前,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的关注点更多的还集中在推动课程,教材,教学,设备数字化变革方面,教学评价体系的数字化稍显滞后,部分 AI 评价系统因过度依赖行为数据采集,忽视价值观、情感态度等隐性素
养评估,导致评价结果片面化。
3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变革的路径探析
3.1 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资源供给体系
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地区失衡是阻碍我们实现教育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一道关键难关。想要克服这一难题,必须发挥从中央到地方的多重支持和配合。首先,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学习型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教育数据共享网络,畅通数据循环。其次,要强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枢纽作用,依托国家平台“四横五纵”资源布局,建立覆盖全学科的基础教育精品资源库,明确省市县校各级工作重点和推进机制,遵循不同学段特点和规律制定应用策略,提升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实际效果。
3.2 实施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培育工程
2023 年 2 月教育部推出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这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素养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首先,要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针对不同教龄、学科的教师设计差异化培训方案。其次, 注意建立激励与支持机制,将 AI 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职称评审指标,设立相关 AI 教育奖项,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最后,我们应着力打造精准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模式,分析挖掘教师发展现状与培训需求,以数字技术与学科融合为主题打造新型课程体系,形成有利于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新机制、新场景、新模式。
3.3 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2020 年 10 月 13 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成为首个系统解决具有全局性、导向性教育评价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强调要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等举措。我国教育评价的主流观念是以各类考试为基础,分数往往成为衡量教育评价的一切,大数据赋能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是破除传统教育评价中“五唯”教育评价痼疾,落实立德树人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 [3]。构建多模态评价模型,利用 AI 采集课堂互动、项目作业、社会实践等场景的多源数据,结合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形成过程性评价报告,可以挖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轨迹,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
结束语: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变革的本质,是通过技术重构教育生态以实现育人目标的升级。这一过程需以中央政策文件为行动纲领,从资源供给、教师发展、评价改革等维度系统推进,打破技术制约教育的局限,让技术成为服务教育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曹 培 杰 . 人 工 智 能 教 育 变 革 的 三 重 境 界 [J]. 教 育 研究 ,2020,41(02):143-150.
[2] 荆鹏 , 吕立杰 . 基础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理论探索与推进策略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3,43(12).
[3] 宋乃庆 , 郑智勇 , 周圆林翰 . 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大数据赋能与路向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