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突出·健全

作者

冉楠楠

重庆市涪陵区白涛中心幼儿园 重庆涪陵 408017

幼小衔接必须真抓实干,落实园本课程的建构细节, 提升课程内容针对性,从而去功利化,重引导,弱要求,激兴趣,养习惯,一切为孩子们升入小学做准备。为此,我们应定目标,做规划,强督导,建制度,推动以幼小衔接为中心任务的园本课程的建构,提升课程管理工作的质量。

一、融合本土资源, 顺应幼儿身心发展

(一)筛选、细化:融合区位元素

我园历来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基于“建构和谐乐园、启迪童真智趣”办园理念,结合白涛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利用“双线建构”的形式,以内容为基,以活动为行,打造“智趣”课程。

“智趣”课程以基础课程为核心,拓展“川江号子”“巴国编钟”音乐体验课程、“军事活动”体验课程,“乌江画廊”美术体验课程,深化生态环保教育,同时开展共育课程,如主题亲子课程、家长助教课程、线上线下课程,依据课程创设了“军工奇趣营”、“乌江水世界”、“白涛生态园”、“画廊新天地”等八大特色区角。在“智趣”课程的引领下,让幼儿“趣生活”、“趣运动、“趣游戏”、“趣创造”,在体验、操作中提升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顺应幼儿身心发展, 全程贯通,科学做好幼小衔接。

(二)深入、发展:突出身心本位

在建构园本课程时,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实践活动的创设关联起来,紧紧围绕《指南》中指出的“提升幼儿身心发展适应性”这一要求 , 既要关注幼儿的“身”,也要关注幼儿的“心”,不仅要增强幼儿体能锻炼,还要重视品德启蒙和行为习惯,这也是《保育评估指南》中的关键指标。

例如 , 在开展户外生态自主游戏中,突出幼儿身心本位,将实施 211 行动策略:2 是户外游戏时间 2 小时,份游戏计划书,1 次游戏后的分享与评价。积木区拼搭、小山坡不同材质滑行,攀爬区尝试与挑战,处处渗透数学、科学等领域学习。探索、专注、合作等学习品质及交往能力自然养成,游戏活动与衔接素养达到了完美契合。

二、突出课程游戏化,提升幼儿学习能力

(一)游戏化教学, 多元形式

游戏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的“心理维生素”,是对幼儿认知习惯、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顺应 , 更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游戏化教学是幼儿教育基本要求,在建构园本课程时,我们应将活动与课程深度融合,表现幼儿“玩”的天性,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

例如,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中明确指出“培养幼儿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因此,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保持积极的书写兴趣,提升书写技能,是幼小衔接必要的学习准备。针对大班幼儿,通过利用有趣的形式练习基本笔画,设计添画 “人行横道线”学写“一横”,用画“鱼钩”学写“竖钩”,画“栅栏”学写“一竖”;画树叶脉络学写“撇、捺”,画楼梯学写“横折”。通过游戏化前书写教学,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正规的汉字书写奠定基础。

(二)强化指导性, 关注学习

切实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应细化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强化指导。此指导并非指的是教学需要直接告诉孩子们应该做什么,而是以启发式教学的形式,科学地定位幼儿在学习中的问题,正确地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例如,从幼儿的学习习惯的角度分析,与小学不同之处比较多,也相对明显。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时间管理,小学突出时间管理的规律性,而幼儿园则突出时间管理的个体化。为了确保幼儿可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园本课程中,树立孩子遵守时间的思维意识,在具体的时间,应该做具体的事,从而强化幼儿的时间意识,培养幼儿时间管理能力,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三、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审视课程建设,构建双向协同。

在建构和管理园本课程时,不难发现 , 一些课程的内容是“10”,但在实践之中 , 却只能做到“6”,其中很多内容都存在形式化特征,无法真正落实在课程之中。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和要求,我园着力构建“智趣”课程保障机制,深化“智趣”课程评价研究,逐步完善形成课程评价体系。

1、制度体系——实施保教质量网络管理。一是保教处依据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及时制定保教质量标准和管理工作规范;二是建立教育教学信息反馈渠道、教学评价系统,包括幼儿园建立幼儿自评量表及听课评价制度。

2、运行体系——建构保教质量保障机制。(1)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一是给予教师安排课程计划的权力。二是给予教师实施课程的自主性。(2)加强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幼儿园课程资源“1+3”管理制度。“1”指园长管理:负责全面部署和统筹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协调幼儿园各部门工作,保证园本课程稳步建设、高效发展。“3”指教学园长管理、课程师资部管理、班级教师管理。教学园长负责制定幼儿园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课程师资部负责课程资源的日常管理;班级教师遵守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各项教科研活动,提升课程的开发与运用能力。(3)重视家长对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3、评价体系——建立课程评价、幼儿综合素养发展评价体系。(1)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效果以及适宜性做出判断。(2)幼儿综合素养发展评价。通过日常评价、观察记录、幼儿成长档案、幼儿学期综合发展评价表等途径对幼儿在课程中的发展情况进行多元化评价,为幼儿建立客观且丰富的个体发展评价档案。(3)评价方式:一是幼儿园课程评价表,二是幼儿综合素养评价指标。

4、审议体系——优化保教质量结果运用。(1)建立幼儿园课程管理制度及园本课程的评价体系。(2)形成幼儿素质发展评估手册。

总之,基于幼小衔接视角,园本课程的建构和管理形式应符合幼儿的成长特征,也应为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提升课程质量,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循序渐进的成长环境,让衔接自然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逸 . 幼小衔接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J]. 好家长 ,2022(37):90-91.

[2] 周建华 . 因地制宜巧衔接——基于园本课程下的幼小衔接经验归纳[J]. 河南教育 ( 基教版 ),2022(0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