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加氢制乙烯的催化剂设计与反应条件优化
孙健伟
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
引言
在碳中和背景下,二氧化碳既是温室气体也是 C2 资源。相较于制甲烷和制甲醇路径, C02 加氢制乙烯因产品附加值高、下游市场广阔而成为研究热点。但受限于 C02 稳定性和热力学因素,反应易偏向甲烷化或生成轻烃,导致选择性和效率不理想。通过精心设计催化剂结构(如 Fe-Zn-Al、 Cu-Zr 、ZnGaO 与分子筛耦合体系)并优化温度、压力、 H2/C02 比及空速,可有效调控 C–C 偶联和脱氢脱水步骤,抑制副反应。因而,深入研究催化剂构效关系及反应条件耦合规律,对实现 C02 向乙烯的高效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构建及其构效关系
在 C02 加氢制乙烯反应中,活性中心的设计决定了反应速率和选择性。Fe基催化剂虽能促进 C–C 偶联,却易生成甲烷;将 Fe 与 Zn 、K、Al、Cu 等金属复配,可通过电子与晶面调控,增强 C02 活化并抑制过度氢化。Zn 形成的ZnFe204 有助于提高 C02 吸附,K 可减少甲烷化倾向。Cu 基体系虽偶联能力有限,但与SAPO-34、ZSM-5 等分子筛耦合时,可引导 C1 中间体向 C2 产物转化。此外,Cu-Zn0-Zr02 等强界面结构能稳定中间物并促进乙烯脱附。新兴过渡金属(Ga、Ni、In 等)的引入亦可实现对关键步骤的协同调控。总体而言,应通过金属构型、价态和载体微结构的综合调控,实现对反应路径的精准引导。
二、双功能催化体系与分子筛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双功能催化体系将金属氧化物(如ZnGaO、ZnZrO、CuFeO 等)与分子筛(如SAPO-34)耦合,前者负责 C02 活化与初步加氢生成 CO 或烷基中间体,后者利用酸性孔道完成脱水、裂解与异构化,最终产出乙烯。金属氧化物表面的氧空位增强 C02 吸附与 H2 解离,而分子筛的酸位点则在后续中间体转化中提供选择性。通过物理混合、接枝、共沉淀或原位晶化等不同接触方式,可调控两相界面与中间体迁移,优化选择性。近年来“空间分离 + 定向传递”策略进一步避免副反应,提高整体效率。金属与分子筛的协同作用是设计高效 C02 加氢制乙烯催化剂的关键。
三、反应条件优化对乙烯选择性的调控作用
反应温度、压力、氢碳比、空速等操作参数对 C02 加氢制乙烯的产率和选择性具有显著影响。反应温度是最重要的变量之一,适当提高温度可加快 C02 活化速率和中间体生成速率,但温度过高则易导致中间物过度氢化生成甲烷,或诱发 C–C 键断裂。实验表明,大多数双功能催化剂在 350~420∘C 范围内表现出较高乙烯选择性,超出此范围将显著降低产物分布控制能力。压力方面,适中增压有利于反应速率提高,但高压同样易促使副反应加剧,建议运行压力控制在 1.5~3.0 MPa 之间较为合理。氢碳比对反应路径同样影响深远,较高的 H2/C02 比有助于初始加氢反应进行,但亦可能使中间体快速氢化成甲烷或甲醇;而H2/ 'CO2 比过低则造成加氢不足、中间体积累过多,引发积碳。一般来说,3:1左右的比例在保证活化效率与选择性平衡之间为较优选项。空速(GHSV)决定了反应物在催化床层中的停留时间,较低空速利于反应完全进行,但可能降低产能,较高空速则可提高单位时间产出但损失选择性。因此,需结合催化剂类型与反应器形式进行系统优化。此外,局部反应热控制也影响选择性分布,应通过热管理设计避免热点产生,实现稳定反应操作。
四、原位表征与理论模拟揭示催化机制
要实现对 CO2 加氢制乙烯反应路径的精准调控,必须借助原位或准原位技术揭示催化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与能垒变化。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包括原位红外光谱(DRIFTS)、原位拉曼、X 射线吸收谱(XAS)、环境透射电镜(ETEM)等,可在反应条件下动态观察催化剂表面结构变化与中间体演化。通过 DRIFTS观察发现,乙烯的生成往往伴随 CO* 、 CHx* 、 C2H5 等中间物种的转化过程,其中 CO 到 CHx* 再到 C–C 偶联是关键路径。XAS 表明金属中心的价态波动与表面电子态密度变化直接决定活化能力与选择性。此外,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可量化不同中间物的形成能与迁移路径,为实验结果提供理论支撑。例如,对 Cu-Zn0-Zr02 体系的模拟发现,Cu 表面与 ZnO 界面间形成的氧空位区域可显著降低 C02 加氢活化能垒,并增强对乙烯前体的稳定作用。同时,模拟亦验证了酸性分子筛对乙醇脱水、C–C 裂解等后续转化的活化势垒降低效应。将表征结果与建模分析相结合,可实现从原子尺度理解催化剂构效关系,指导新型结构的理性设计与调控。
五、催化剂寿命与稳定性问题及其改进方向
尽管已有多种高效催化剂被开发用于 C02 加氢制乙烯,但其工业应用仍面临催化寿命短、失活快、碳积累等问题。常见失活机制包括金属烧结、表面积碳、酸性位点中毒、晶相变化等。为提升稳定性,可通过合金化、界面修饰、助剂掺杂、载体包覆等手段延缓结构退化。例如,通过在 Fe-Zn 催化剂中引入 Ce可增强抗还原性,防止Fe 颗粒烧结; Cu-Zn0-Al203 系统中引入疏水型 Si02 可减少表面积水与积碳。同时,催化剂制备方式如原位晶化、层层自组装、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等方法,有助于构建稳定的活性结构与高分散度金属粒子。此外,反应器工程的优化如分区反应、热管理系统、模块化操作也对维持催化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催化剂本体设计与反应系统协同改进,可有效提升二氧化碳加氢制乙烯工艺的连续运行能力,为工业转化铺平道路。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 CO2 加氢制乙烯中的催化剂设计、双功能协同机制与工艺优化,证明了 Fe、Cu、Zn 基金属与氧化物载体 / 分子筛耦合的复合体系在提升乙烯产率和选择性方面的优势。温度、压力、 H2/C02 比及空速等参数需与催化剂结构协同调整以实现最佳性能。原位表征与理论模拟为深入揭示机理和指导新材料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应结合高通量筛选和 AI 辅助设计,推动该技术向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工业化应用迈进。
参考文献:
[1] 卢尔君 , 邹俊华 . 金属 /TiO2 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J]. 陶瓷学报 ,2024,45(06):1083-1097.DOI:10.13957/j.cnki.tcxb.2024.06.002.
[2] 周怀荣 , 伊嘉伟 , 曹阿波 , 等 . 共电解耦合 CO2 间接加氢制甲醇工艺集成设计与性能评价 [J/OL]. 化工学报 ,1-22[2025-06-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946.tq.20241111.1619.003.html.
[3] 闫冰洁 , 曹佳慧 , 孙晓颖 , 等 . 二氧化碳催化加氢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J]. 中国科学 : 化学 ,2024,54(12):2499-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