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动态协调性练习对赛艇技术表现的影响

作者

彭康林

攸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412300

引言:

12-17 岁的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构成运动技能习得与神经肌肉系统发展的敏感时期,因此干预其赛艇技术训练的效果通常更为深刻持久。不过,作为连接基础体能和专项技术的核心纽带,动态协调性在赛艇训练领域受到的关注尚显不足。传统训练模式时常侧重力量输出或耐力积累,就系统性塑造动作模式内部协调机制方面存在疏漏,易致技术动作经济性下降、能量内耗上升。有鉴于此,深入解析动态协调性练习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技术表现的具体影响机制,已然成为优化训练实践、充分释放青少年潜能的现实需求。

一、动态协调性与赛艇技术的关联

运动协调性是指神经系统高效支配肌肉活动,最终达成预定动作目标的一种基础能力。具体到动态协调性,其特质在于运动状态或对抗外界干扰条件下,身体各环节精确配合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赛艇运动是周期性全身协同运动,从入水抓水、到蹬腿发力、继以躯干后倾、再到手臂拉桨直至出水回桨,每一个环节的完成质量均受制于时长控制与力量调配,而内在的神经肌肉协调机制直接规定了不同肌群激活顺序、收缩强度、放松速率的协调程度 [1]。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神经可塑性强、动作模式易建立的黄金窗口,伴随着骨骼肌肉系统的快速生长,其神经系统对复杂动作的学习适应潜力较大。在此阶段实施针对性动态协调性训练,能有效驱动神经通路优化,促成更高效、更稳固的专项动作定型。

二、动态协调性练习对青少年赛艇技术表现的具体影响

(一)优化发力顺序与动力传递

动态协调性训练显著提升了青少年运动员在划桨动作中各关键环节之间的衔接效率,令动作整体变得更流畅、技术稳定性提高且推进效率明显增强。通过系统训练,神经肌肉系统更精准地控制蹬腿、躯干后倾、手臂拉桨这一动力链条,让动作顺序更合理、节奏更紧凑。下肢发出的力量可以高效地通过躯干传导到上肢,减少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从而提升桨叶入水后的推进力。

(二)增强艇身平衡与姿态控制

在赛艇运动中,艇身平稳与否直接影响滑行效率,尤其是在起航、加速或冲刺等节奏突变的阶段。动态协调性练习可强化核心肌群和全身肌肉间的协调合作,让青少年运动员在复杂动态环境中更好地维持艇身平衡。基于训练,青少年选手能更快速感知艇身姿态变化,调节身体重心与发力方式,从而有效控制艇只在水面上的稳定运行,并帮助其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整体动作一致性与效率。

(三)提升节奏掌控与动作可调性

经过动态协调性训练后,青少年划手对节奏变化的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因为动态协调性训练可增强运动员的本体感觉,使其能够更准确掌控划桨速度、频率和力度。尤其在起航或加速阶段,他们能够迅速提升桨频,同时保持动作结构稳定;而在中途巡航阶段,则能保持高效、均匀的划桨节奏,避免动作变形或效率下降。

三、青少年赛艇动态协调性练习的核心方法

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动态协调性练习必须统筹基础性与专项性。其设计精髓在于:在动态或轻微不稳定环境中,完成特定技术动作或模拟动作模式,以此深化神经对肌肉的精确支配能力。其核心方法可遵循如下路径展开:

(一)不稳定平面训练

不稳定平面一类环境可迫使身体持续进行微小姿态调整,深度唤醒核心稳定肌群与深层小肌群,神经肌肉系统被迫以更高精度协调工作以维持姿态与动作轨迹,对增强青少年运动员在艇上对抗水流扰动、维持稳定发力姿势具备直接迁移价值。例如,在平衡垫、BOSU 球或晃动平台上进行徒手或轻负重的技术动作模拟(如坐姿划船模拟、躯干后倾模拟)。

(二)多组合复杂动作练习

设计包含方向变换、节奏变化、多平面运动的组合动作,实施复杂动作组合练习。例如,行进间跨步转体抛接轻药球、结合绳梯步伐的旋转挥臂练习等。完成这类任务要求大脑高速整合视觉、前庭觉、本体感觉信息,实时生成并调整运动指令。青少年运动员执行此类练习时,可以强化神经通路连接,锻炼处理复杂信息能力,为赛艇技术所要求的多关节精密协调运动铺设了基础。

(三)专项慢速分解练习

将赛艇技术进行专项技术分解,并实施慢速控制练习,以提高动态协调性。在陆上或水上将完整划桨周期拆解为抓水、驱动、出水、回桨等独立阶段,并要求运动员在慢速下,高度关注每一环节的身体姿势、关节角度、用力顺序与肌肉感觉,而教练同步提供实时反馈 [2]。这一训练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青少年对技术细节的感知力与控制精度,促使神经对肌肉的募集模式更贴近技术规范要求,且慢速控制能奠定技术基础,为后续快速、流畅、协调的完整动作输出创造了前提。

结语

实际上,动态协调性练习在青少年赛艇运动员长期发展框架中占据基础地位,它所带来积极变化源于其训练对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深度塑造。科学设计与系统整合动态协调性练习,有效弥补了传统训练模式可能存在的局限,而青少年时期特有的神经可塑性又为此类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学基础。不难看出,将动态协调性确立为青少年赛艇训练的核心要素,对提升其当前技术表现水平与挖掘未来竞技潜能具有长远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洋 . 赛艇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 [J]. 健与美 ,2025,(04):142-144.

[2] 李菊菊 , 于水见 .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个体化训练探究 [J]. 拳击与格斗 ,2024,(02):58-60.

作者简介:彭康林,1981 年 1 月生,男,汉族,籍贯湖南,本科学历,一级教练,研究方向:赛艇项目有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