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融入中职思政课堂的路径研究
张箐婧 张志军 李卓
西安市卫生学校,西安710068
一、新媒体融入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发展,网络的传播主体逐渐从专业媒体扩展到普通民众,每个个体都可以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信息,同时对他人的信息进行评价与甄别,这在令民众有更自由的表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大量的信息难辨真伪,许多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的存在与广泛传播易干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中职学生因其年龄、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价值观较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中职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价值观易引发冲突和对立。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如今,大量的网络信息多以短视频的方式传播,且这些短视频的时长大多为一分钟左右。可见,新媒体的受众对于网络信息的新鲜感和耐心是有限的,而中职学生作为尚未成年的群体,对于思政信息的新鲜感和耐心更是缺乏的。而且,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政信息多以碎片化形式呈现,易使中职学生对意识形态内容的理解片面、肤浅,难以把握其完整内涵和精神实质。
除此之外,长久以来在以灌输方式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和讲授,学生难以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有效融合,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把握知识的内涵和本质。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影响学习效果和知识的吸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急需新媒体的融入予以创新和改变。
二、新媒体融入思政课堂的现存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新媒体的形式,在制作教学课件或线上课程时,过于注重新媒体元素的堆砌,如大量使用炫酷的动画、音效等,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逻辑性,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真正掌握重点知识。而且,在新媒体教学资源的选择上,部分教师可能只关注资源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而不考虑其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这使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其次,经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使用新媒体教学时,仍以单向传播知识为主,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有效功能,如并未使用在线讨论区、即时通讯工具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小组讨论或项目合作时,部分教师也存在着没有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协作的问题,互动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最后,在学科间资源的分配方面,主科受重视程度高,学校会投入更多新媒体资源,如购买专业教学软件、建设在线课程等,教师有更多机会参加新媒体教学培训,而副科的新媒体资源则相对较少。同时,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与学校重点专业相关的学科能获得更多资源倾斜,教师可使用大量模拟试题库、在线辅导平台等。一些非专业学科由于在升学考试中权重较低,新媒体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三、新媒体融入思政课堂的归因分析
首先,部分教师因为年龄或地域差距导致对基本的数字工具和软件操作不熟练,如制作课件时对office软件的高级功能掌握不足,无法制作出高质量、富有交互性的课件。上课过程中在使用在线教学平台时,也常因操作不熟悉而出现失误,影响教学进程。于是部分教师在面对新媒体时,更不容易将其融入教学,无法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其次,网络上数字教学资源丰富,但内容过于庞杂且类型太为多样,部分教师难以从海量资源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学生需求相匹配的优质资源,导致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将数字资源直接应用于教学,缺乏对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创新整合,不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难以发挥数字资源的最大价值。
最后,许多教师在数字环境下仍过度依赖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在设计数字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教学策略较为单一,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如在在线讨论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导致讨论效果不佳。
四、新媒体融入思政课堂的系统化路径
开展多样化培训课程。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组织教师参与系统培训课程,如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操作等专项课程。学校也可为教师们提供丰富的数字素养学习资源,如视频教程、案例库、在线论坛等,方便教师根据自身时间和需求自主学习。也可支持教师参加数字教育相关的研讨会、学术会议等,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与同行交流经验,拓宽视野。
设立奖励制度。学校可对在数字教学方面表现出色、数字素养提升明显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等,激发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积极性。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数字素养。搭建校内和校际的教师数字素养交流平台,如微信群、QQ群、专业论坛等,方便教师分享数字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和创新案例。
完善考核指标。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考核体系,明确数字教学能力、数字资源应用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促使教师重视数字素养的提升。定期对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评估,了解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和发展需求,为制定个性化的提升方案提供依据。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引导教师认识到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变革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关注数字教育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数字素养提升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内容和进度,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社会给予相应支持。媒体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形式,传播数字公民理念和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整治不良信息,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数字环境。
利用新媒体打造特色思政内容。通过查阅历史档案、文献资料,采访革命先辈及后人等方式,广泛收集与本地红色文化相关的故事、人物、事件等,为红色IP开发提供丰富素材。从收集的资料中提炼出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使其成为红色IP的灵魂。结合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主题,如以某场著名战役为主题,或围绕某位杰出革命人物展开。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4SZX754)。
作者简介:张箐婧(1997-),女,汉族,西安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