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石漠化土地玉米产量提升的水分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郭靖华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柳井彝族乡人民政府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 663012

摘要:作为一种极其严重的土地退化形式,土地石漠化大多发生于石灰岩分布区域。而所谓石漠化土地,简而言之便是因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影响因素而导致的地表植被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由此形成的类似于沙漠的地貌,其中,云南喀斯特地形地貌便是石漠化土地的一大代表。而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植玉米时,若想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就必须高度关注由土壤侵蚀加剧而带来的干旱问题,做好玉米的水分管理,为玉米各阶段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基于此,文章以云南地区为例,首先探讨了该区域石漠化土地的基本特征,其次聚焦于该区玉米种植,从丰富灌溉技术,优化各阶段水分管理,合理判断灌水时间及次数等角度,分析了玉米产量提升的水分管理策略,以优化石漠化土地玉米水分管理效果,全面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石漠化土地;玉米;水分管理

引言

以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石漠化土地,这种土地的扩张不仅影响了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严重制约着区域农业的长效发展,甚至会干扰区域粮食作物的生产结构。以玉米这一粮食作物为例,其虽属耐旱作物,但玉米的正常生长仍对水分的供给有一定要求,而在石漠化地区,由于土壤过于贫瘠,保水能力相对较差,再加上区域降雨,时空分布不够均衡,因此水分逐渐成为制约玉米产量提升的一大重要干扰因素。在此背景下,落实石漠化土地玉米产量提升的水分管理策略研究,也是优化区域农业生产结构的关键。

1.云南石漠化土地的基本特征

常言道“九分石头一分土,寸土如金水如油”,便是云南石漠化区域最为经典的写照,以滇东南区域的红河州为例,该区域便是石漠化的重灾区。云南省存在大量的岩溶地貌,由于云南地区喀斯特地貌下的土壤大多为石灰岩风化的薄层,所以其土层较为浅薄,土质疏松,难以留住水分,极易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极差,即便种植耐旱的玉米,其产量和品质也与其他区域存在较大差别。

2.石漠化土地玉米产量提升的水分管理策略

2.1丰富灌溉技术

在石漠化土地种植玉米时,若想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就需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需水特性以及区域土壤条件和地势情况,选择相对应的灌溉技术,云南地区遍布喀斯特地形地貌,在该区域种植玉米时,其灌溉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应区域石漠化土地的特性。玉米种植户可选择使用滴灌技术或微喷灌技术进行灌溉,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水分,所谓滴灌,简而言之便是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的一种高效灌溉方法,其与喀斯特地貌下的薄层土具有较高的适配度,通过安装滴灌系统,便可依据玉米生长不同环节的需水量要求,对灌溉量进行适当调节,进而将水分的蒸发量降到最低,实现水分的高效利用[1]。其次,云南属于山地高原地形,东部为滇东和滇中高原,作为云贵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平均海拔可达2千米,是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针对该区域独特的地势特征,还可对微喷灌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微喷灌技术更能适应坡度较大的地块使用该技术,可均匀地将水分喷洒到玉米苗株周围,避免因水流过度集中而产生水土流失[2]。

2.2优化玉米生长各阶段水分管理

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其对水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下种植玉米时,种植户需在深入了解玉米不同阶段需水量的基础上,适量适当进行灌溉。喀斯特地貌下土壤失水量相对较多,所以根层内的土壤含水量通常无法满足种子发芽的水分需求[3]。在此背景下,需通过早晨覆膜后滴灌这一模式对灌水量进行严格把控,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影响出苗。而进入玉米育苗期后,土壤中的含水量需占据田间水量的60%,当低于60%时需进行苗期滴灌,灌水定额需保持在15~20立方米每亩,若地膜覆盖的玉米底墒相对较足,苗期可不进行灌溉。之后进入玉米拔节孕穗期,该阶段是玉米苗株生长最为迅猛的时期,此时土壤中的水分以及肥料供应必须足够充足,土壤水分需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以下,灌水定额则需控制在20~30立方米每亩。

2.3准确判断灌水时间及次数

针对喀斯特地貌下玉米灌溉的时间及次数,需综合考量,区域降雨量,天气情况,季节,土壤情况以及苗株生长状态等因素[4]。云南地区春季降雨量较少,风多且大气干燥,若此时底墒不足,则需灌水。其次需观察土壤的湿润程度,在没有仪器设备辅助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往往很难掌握不同类型土壤的湿润程度。而一般情况下,用手攥紧土团,若松开手时顺利成团,则代表土壤湿润,而若松手后土壤散裂,则视为干旱缺水,此时需进行补灌,补灌量则应视土壤干旱情况决定。

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地区地形地貌特殊,在该区域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时,需综合考量石漠化土地对玉米正常生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更科学的水分管理措施,丰富灌溉技术,实现精准灌溉;优化玉米生长各阶段水分管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准确判断灌溉时间和次数,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水分及营养的基础上,有效应对喀斯特地貌下玉米生长面临的水分不足问题,全面优化玉米品质,增加玉米产量,促进区域农业的长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成,李秀英.玉米“适应性负效应”现象探讨——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新解[J].怀化学院学报,2024,43(03):26-33.

[2]  王儒桐,刘现,贾露瑶,张凤,刘世薇.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作物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4,46(01):1-12.

[3] 吴清林.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D].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4]  潘东华,贾慧聪,陈方,贺原惠子.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对玉米旱灾风险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3):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