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某挡土墙破坏原因分析

作者

段合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6

1 基本概况

1.1 工程概况

某选煤厂工业场地位于高原低山丘陵地貌,总体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由于地形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和雨水冲蚀,沟谷极为发育。大沟断面呈 U 字型,小沟断面呈 V 字型。大沟两侧发育有树枝状冲沟,由于冲沟的纵横展布,地形较为复杂。场地为半挖半填场地,场地西北为挖方区,东南为填方区,填方区范围仅为征地范围,未将冲沟完全填平,在场地与冲沟上游之间形成一洼地,为汇水集中区,雨季形成池塘,最大挖方深度约为 12.5m ,最大填方厚度为 12.9mo 挖、填方的边坡必然要进行支护,场地边坡支护方式采用放坡加重力式挡土墙的联合支护方式。

1.2 挡土墙变形破坏的基本情况

2007 年6 月11 日晚8 点在填土与老土的分界线出现裂缝,且裂缝不断加大,呈圆弧形,并向两端开始发展到挡土墙墙体,正对弧线顶端的墙体中下部有突出迹象。7 月 16 日,在墙前约 6m 处开挖管沟,导致该段墙体下挫和前移达 30cm ,墙体开始出现大范围的裂缝。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沉降量达 0.75~1.20m ,裂缝达 7~18cm ,墙体前移也在不断发展。挡土墙背侧平台未发现明显的裂缝等变形特征,其东西两端目前仅有部分细小的裂缝和稍微向外鼓胀,墙前及附近未发现明显的剪出口,坡顶未发现明显的变形,亦未发现明显的滑坡滑带。

挡土墙地段边坡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和紫红色泥岩组成,挡土墙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泥岩,泥岩含水量比周围地层明显要高,已饱水软化,强度已明显下降。

由于建设临时用水水管连接不牢,渗水严重,开挖的管沟岩土层上部为人工填土,成分以泥岩为主,下部为强风化泥岩,沟中有大量积水,岩土层明显饱水,并已浸水软化。

挡土墙墙背东北侧原始地形为冲沟,冲沟由于场地平整已被堵塞,但冲沟上游没有回填,形成一池塘,施工及生活污水排入该池塘,形成一较大的积水坑,积水坑与挡土墙之间为填方区。

挡土墙变形前连续下了几天大雨。

挡土墙及主变形区域分布见图 1

图 1 :变形主区域分布图

2 地层岩性

挡土墙变形破坏地段的地层情况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① 层人工杂填土( ):为场地平整过程人工填土。褐黄色 - 灰杂色,以开挖的粉细沙、砾类土为主,开挖的全风化泥岩及砂岩岩屑次之,局部含矿渣及较大的岩块,结构松散,空隙大,不均匀,稍湿,厚度 0.60~12.90m ,平均厚度 5.00m 。

② 层残积土:杂色,以紫红色、黄色、黄绿色为主,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可塑状态,夹少量卵砾石。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主要分布于坡地和坡脚。

③ 层强风化泥岩(K) :强风化,棕红色~褐红色,水平层理, 厚层状,泥质胶结,风化极裂隙发育,岩芯破碎 RQD 值为 0-35%. 。属软岩类。局部夹 0~3.50 米的砂岩 , 呈串珠状或鸡窝状分布。上部为全风化泥岩,有明显的揉挫现现象,见大量滑面构造。本层暴露易风化,遇水易泥化。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及砂岩。厚度 0.90~8.60m ,平均厚度 4.33m

层 ④ 中等风化砂岩 (K) :中等风化,灰绿色~黄绿色,成分以长石为主,石英次之,分选中等,磨较较差 , 厚层状,具大型斜层理,泥质胶结 , 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破碎 RQD 值为 50‰ 。属半软岩 - 半坚硬岩类,为稳定岩层。局部相变为紫红色砂质泥岩。

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为风化砂岩中的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砂岩等地层。含水层厚度较大。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降雨时,基岩孔隙将形成小的泉,富水性极弱,埋藏较深。在探井内强风化泥岩裂隙面有地下水渗出。

4 挡土墙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4.1 自然地形

在挡土墙主变形段原始地形为一条走向近南北走向、规模较大的冲沟,冲沟呈“U”型,沟底较平缓,两侧很陡,沟顶宽度 30~50m ,靠出口一端宽,远离出口一端窄。沟深 0~20m ,靠出口一端深,远离出口一端浅。均已切入基岩 3~15m ,沟底纵坡度较缓,在 15~25 左右。

根据现场调查分析,冲沟仍处在发育阶段,宽度、长度仍在发展,形成溯源侵蚀。

冲沟自然坡高约 16m 自然坡角 60 度左右 , 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稳定性良好。由于场地平整,在冲沟内形成填方边坡 , 尤其是冲沟处形成厚度达 12.9m 的填方区 , 以及填方区顶部附近可能产生的附加荷载,在地下水作用下 , 存在填土或天然岸坡向出口方向滑移的可能 , 导致岸坡失稳。修建挡土墙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护冲沟中的填土,挡土墙鼓起就是此类原因造成的。

4.2 基岩的膨胀、崩解和浸水软化特性

挡土墙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泥岩,具有膨胀性。岩芯露天放置 3~5 天,其本身会自动开裂,容易破碎,崩解成碎块状,为崩解性岩石。风化裂隙极发育,暴露极易风化,遇水易泥化,在地表水渗入及地下水浸入后易迅速泥化(软化),强度明显下降,为软化岩石。由于地表及地下水的影响,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岩(土)体失稳。

4.3 施工影响

由于挡土墙底部开挖管沟,削弱了抗滑段的抗滑作用,打破了原来的平衡,促使了上部填土及挡土墙整体发生向前位移。

4.4 水的影响

场地排水措施不到位,施工及生活用水的排放管理不善,加上雨水的影响,造成冲沟上游形成一较大的积水坑,积水下渗及沿冲沟基岩面流向挡土墙墙背,导致强风化泥岩浸水软化,强度下降,积水形成水压力,增加了墙背填土的推力,

4.5 勘察资料

勘察报告提供岩土参数未考虑岩土膨胀、崩解和浸水软化特性的影响,提供的参数偏高,特别是抗剪强度、承载力特征值和岩土与挡墙底面摩擦系数均偏高,亦未提供饱和状态下的参数。

4.6 设计因素

设计采用的填土边坡支护方式为减压平台重力式挡土墙,一墙到顶,基础持力层采用强风化泥岩,基础埋深为不小于 1.5m ,填土最大厚度为 12.5m ,墙体最大高度为 14.0m ,设计的挡土墙示意图见图 2 。

图 2 :挡土墙示意图

基础持力层地层不仅要承载墙体自重和填土产生的墙背主动土压力,由于采用了减压平台挡土墙结构形式,持力层地层还要承载部分填土的自重压力,勘察所提强风化泥岩的承载力特征值为 300kPa,受水浸泡后强度还要下降,即使不考虑浸水的影响,经简单计算,所选用的持力层地层的强度也是不能满足设计挡土墙的要求的。因此,设计所选用挡土墙结构形式不合理。

5 处理方法

上部采用削坡减载,下部采用抗滑桩支护,抗滑桩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方桩,桩端持力层应选择相对稳定的中风化砂岩。

6 结语

通过本工程实例,边坡支护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6.1 设计参数的确定应结合实际的工程情况,如实际的自然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形地貌的改变情况、岩土工程特性等。

6.2 边坡支护设计应由专业的岩土工程师执行,不能简单的套用图集进行设计,并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3 边坡支护设计参数应根据岩土特性提供,应符合实际情况,并应考虑具体的工程条件。

6.4 设计人员应熟悉场地特征。

参考文献

[1] 高大钊主编《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岩土工程疑难问题答疑笔记整理之二)---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3] 王泽申主编 安全分析与事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