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
李静娟
延津县教育体育局 453200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通过将一系列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串联起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精心设计和灵活实施“问题链”,教师可以提升语文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链,设计与实施
引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链”教学策略,旨在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本,激活课堂氛围,深化阅读理解。此策略不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还能有效促进其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构建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1.问题设计目标缺失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课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上面,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可能会忽视传授语文知识的方式,比较注重于单向传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中,理解课文的表面内容等,教师无法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确定教学中“问题链”设计时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到教师设计的“问题链”设计中的语文知识。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比较偏向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通过设计“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诗人的情感等更高层次的目标。这是由于教师缺乏“问题链”设计的目标而导致的。
2.教学结构模糊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设计“问题链”主要是围绕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展的,其主要目的试讲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以便快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因为对“问题链”设计的不够全面,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融合,导致教学结构模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以接收到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全面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1.结合材料,设计引导问题
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上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走向为了科学地、高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并确保其质量,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特别关注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元素以及主人公的角色特性。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体验感,教师应尽可能地设计多样化的学生互动环节,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外,教师还可以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思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例如,在讲授《田忌赛马》这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为什么调换马匹顺序能反败为胜?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可以提出延伸问题 :孙膑的策略需要哪些前提条件?让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齐威王、田忌、旁观者的角度复述故事,锻炼多角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就完成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设计“问题链”的意义。
2.深化教学,上升问题难度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所能接受的能力范围,将“问题链”难度不断地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问题链”中体会语文知识的层次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的会提出“问题链”似的问题大纲,便以学生进行课文解析。例如,在讲解《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老人与海”中与鲨鱼激战的五个回合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发展、人物心理及主题思想。例如:“老人在与鲨鱼搏斗时表现出的意志品质是什么?”“小说通过这一情节反映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哪些特点?”,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巧妙设计问题,重在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最关键的教课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在语文教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与知识点相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增加对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变成求知若渴的状态进行学习,便会事倍功半的完成教室布置的学习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链”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些“问题链”如同思维的阶梯,让学生在攀登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构思“问题链”,确保每个问题都能恰到好处地点燃学生的思考火花,使他们在积极思考和主动回答中提升语文素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完善评价措施,进行自我鉴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促进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问题链”教学时,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自我鉴定”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教师要注重评价机制的完善和优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堂表现、语文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小组合作情况、自我学习能力鉴定以及教师评价等内容纳入学科评价中,从而有效地打破唯分数论的局限,助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发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世界。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懂得合理地设定“问题链”,在一个问题与一个问题关联的架构中,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度不断提升,还可以实现语用素养的锻炼,这些都将对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所助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懂得在此环节做好教学规划,继而使得阅读课程效益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慈娟.小学语文教学“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J].语文天地,2023,(02):49-51.
[2]严虹.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问题树”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学,2022,(S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