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弥渡山歌》审美教育价值探究

作者

蓝雅琦

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 623000

摘要:本文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聚焦云南民歌《弥渡山歌》的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探究其审美教育价值。通过音乐形态学分析与文化阐释学方法,论证该作品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教学实践策略,为传统音乐教育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弥渡山歌;审美教育;核心素养;文化传承;音乐教学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旨在系统挖掘《弥渡山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内涵,探索其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价值与实践路径。通过分析国内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以《弥渡山歌》为载体的教学策略,实现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课堂融入,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目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 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范例。

一、国内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

当前国内音乐审美教育在政策推动下逐步向文化浸润转型,但在实践层面仍面临结构性矛盾。新课标虽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但课程内容仍存在失衡现象: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占据主导地位,传统音乐占比不足且多停留于形式介绍,如民歌教学常局限于旋律学唱,缺乏对其文化语境、美学特征的深度解析。教学方式多数课堂仍以乐理讲解、歌唱技巧训练为主,强调音准、节奏等量化指标,忽视审美情感的唤醒与共情能力的培养。

二、《弥渡山歌》的文化内涵与音乐特点

《弥渡山歌》作为云南弥渡地区的文化符号,其艺术价值根植于滇西山地独特的自然生态与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语境中。地处茶马古道枢纽的弥渡,历史上汇聚了汉族移民与彝、白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养分,这种多元共生的地理人文环境塑造了山歌独特的文化基因歌词中“蜜蜂采花”隐喻体系,承袭了《诗经》“比兴”传统,将农耕文明中的人伦情感与自然节律相联结,传递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种文化内涵既体现了汉族诗歌的抒情传统,又融入了山地族群“以声传情”的交际逻辑,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态见证。

音乐形态上,《弥渡山歌》以五声调式为基础框架,羽调式(6-1-2-3-5)的婉转与徵调式(5-6-1-2-3)的明快交替出现,形成“抒情性”与“山野性”的辩证统一。旋律线条呈现出典型的级进为主、跳进为辅的特征:舒缓的级进音程(如首句“月亮出来亮汪汪”的6-1-2-3上行)勾勒出江南小调的柔美底色,而四度跳进(如“崖对崖”处的sol-do进行)则注入西南山歌的旷达气质。节奏体系在自由散板与规整节拍间动态平衡,既保留了彝族“海菜腔”的即兴韵律,又融入了汉族山歌的叙事性结构,形成“形散神聚”的审美特质。

方言演唱是山歌韵味生成的关键,弥渡汉语方言的声调起伏与旋律走向高度咬合,形成“依字行腔”的声韵美学。润腔技法中,喉部颤音自然声响,装饰性倚音则如溪水激石的玲珑清越,使音乐语言与地理声景达成深度互文。结构上虽以汉族“四句式”起承转合为主体,但第三乐句常通过调式游离形成“转”的张力,尾句回归主音完成情感收束,这种结构思维暗含文化传承的深层逻辑。

三、《弥渡山歌》审美意义分析

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其审美价值更在于文化基因的艺术化呈现。音乐语言中,汉族五声调式的骨架与彝族即兴节奏、白族装饰音技法交织共生,旋律的自由延展与结构的严谨逻辑形成张力,折射出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智慧。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音乐形态层面,更渗透于歌词的象征系统——山歌对唱的形式本身即是对山地族群交际传统的延续,而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音乐语法的融合,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声音隐喻。

在当代审美语境下,《弥渡山歌》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潜能。其即兴变唱的演绎传统为二度创作预留空间,使古老旋律能够承载现代情感表达;非遗保护与舞台化改编的双重路径,则重新定义了民间艺术的审美功能,从山野生活的实用艺术转化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形式移植,而是通过音乐元素的解构与重组,激活传统文化的美学再生机制。例如,原生态演唱中喉部颤音的自然颤动,在现代编曲中可转化为电子音效的频谱调制,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同时拓展审美感知的边界。

作为美育载体,其审美意义还体现在认知模式的建构上:旋律的虚实相生训练听觉敏感性,意象系统的隐喻思维培养联想能力,文化交融的特质启发多元视角。当学生通过山歌学习领悟“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时,审美体验便升华为价值认知的塑造过程。这种将形式美、文化美与伦理美熔铸一体的审美特性,使《弥渡山歌》超越地域艺术的局限,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微观镜像,在全球化时代持续焕发跨越文化壁垒的艺术生命力。

四、《弥渡山歌》在中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与审美价值

《弥渡山歌》作为云南弥渡地区的原生性音乐文化载体,其融入中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不仅在于传统音乐知识的传递,更在于通过音乐本体的深度解析与文化语境的立体重构,系统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与审美能力。从音乐学视角审视,这首民歌在中学教育场域中展现出独特的育人潜能,其意义体现在对音乐感知能力的精细化训练、文化认同的隐性建构、跨学科思维的激活以及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

在音乐素养的培育层面,《弥渡山歌》以鲜明的五声调式特征与方言声韵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感知民族音乐语言的典型样本。

文化认同的建构是音乐素养提升的深层内核。《弥渡山歌》歌词中的自然意象系统,承载着“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智慧,教学中引导学生解析其隐喻逻辑(如“蜜蜂采花”象征情感追求),可使其领悟中华文化“托物言志”的审美传统。同时,音乐形态中汉族五声调式、彝族即兴节奏与白族装饰音技法的交融,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这种将音乐置于地理、历史、族群互动的立体语境中的教学策略,使审美体验升华为文化身份的确认过程。

《弥渡山歌》的课堂融入其方言演唱的声韵体系(如弥渡方言声调与旋律走向的精准咬合)为学生提供了区别于西方音乐语法的审美参照,打破单一化的听觉经验;这种教学实践本质上是以本土音乐为媒介,重构“感知、理解、创造”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把握传统音乐基因的同时,发展出开放包容的审美判断力。

《弥渡山歌》的教育价值更在于其揭示了传统音乐在当代美育中的转化逻辑——通过音乐形态的审美感知训练听觉素养,通过文化基因的阐释培育文化自信,通过创新实践激发艺术生命力。这种教育过程不仅呼应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更在全球化语境中为中国音乐教育提供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范本。当年轻一代在《弥渡山歌》的旋律中既能听出山野的回响,又能听见文化传承的脉搏时,音乐素养的提升便超越了技术层面,真正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本质。

结语:

《弥渡山歌》通过独特的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构建了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在新课标背景下,其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把握“传统基因守护”与“现代语境转化”的辩证关系。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实践,可使传统民歌真正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审美载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青青.2016.《中国民歌艺术欣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田联韬.2001.《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伍国栋.2012.《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题基金:2024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学生科研(一般项目); 新课标背景下《弥渡山歌》审美教育价值探究 课题编号:202420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