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实践思考

作者

冯亚男 陈炳龙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学生 050000

摘要: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一直居于高发态势,根据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案规律以及在工作实际,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认清反电信诈骗的严峻形势,求精做实前期防范,加大打击治理力度,充分认清电信诈骗犯罪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切实提升官大群众反电诈意识和防范能力,全力构建“全警反诈、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新格局,以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体建设的智能化、科学化、持续化,提升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电信网络诈骗 社会治理 犯罪预防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概念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利用电话、互联网为媒介或手段进行的诈骗行为,属于诈骗犯罪的一种类型。2018年11月9日,最高检发布的《检察机关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指引》第一次明确界定了电信网络诈骗的概念,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虚构事实,设置骗局,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骗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常见电信诈骗常常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实施,比如电话欠费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网络赌博诈骗、虚假中奖诈骗、邮包诈骗等。

二、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数据分析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网络、便捷的网络活动和大量的网民使得与网络相关犯罪也逐年增加。

(一)全国年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

根据全国年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情况可以看出,自国务院2015年成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办公室后,由公安部牵头着手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与治理,随着工作逐步深入,年侦破案件数逐年上升,显示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工作成效。根据互联网搜素资料,2016年到2021年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从8.3万起增长到37万起,抓获嫌疑人数从2017年的5.3万人到2021年的54.9万人。这两方面数据增长幅度都很大,一方面说明打击力度的加大,成效显著,显示了社会治理能力的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犯罪人数量都是十分巨大的,成为当前犯罪行为中占比较高的类型。

(二)河北省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据

综合河北省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据进行分析,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整治,电信网络犯罪依然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21年比前一两年从侦破案件数、冻结或追缴资产数、抓获嫌疑人数都有极大的数据提高,这是该年度公安部门加大对电信网络犯罪治理有关,比如2021年3月河北省委网信办召开“冀网同心 全民反诈”专项行动部署会议,集河北省公安厅、河北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门合力展开反诈专项行动。2021年4月,河北省进行了打击涉电诈违法犯罪暨“扫楼”行动全省第一次集中收网行动,一次行动就抓获犯罪嫌疑人108人,捣毁交易窝点11个。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部署开展“断卡”行动以来,河北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推进,2021年11月,河北省公安厅组织的一次专项行动中破获176个团伙“两卡”违法犯罪组织,抓获犯罪嫌疑人777名.

三、石家庄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工作实践做法

(一)做好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全民参与反诈

1.高位推动,运行攻坚一体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动员部署防范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行动,并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召开督导会、联席会、推进会等,从组织领导层面为专项行动提供有力保障。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全民反电诈集中攻坚月行动,严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强化龙头引领。在市级公安局设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下发行动方案和工作方案,通过优化警力配置、深化破案打击、细化宣防举措、优化预警劝阻,深入开展预判趋势、分析研判、预警劝阻、手段支撑、防范宣传、综合治理等工作,层级化引领打防电诈工作稳步推动,全力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上升势头。

2.各尽其责,综合治理机制化。每月分析电诈发案形势,通报发案状况,用“四项机制”督促落实行业、领域的主体监管责任,推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综合治理工作走深见效。一是案件通报提示机制。每日向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通报最新电诈发案类型、作案手法等信息,及时提出针对性防范宣传对策建议,督促提示各单位多途径扩散宣传,组织开展预警防范工作。对发生案值巨大电诈案件的,及时向相关区(县)、单位通报案情,视情向所属主管行业函告提示,同时通报所属行业纪检监察、行政监管等部门;二是线索双向移交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行业监管,与通信、金融等部门及三大运营商、银行网点双向移交涉“两卡”犯罪线索,加强源头治理、堵塞管理漏洞。改)

(二)做好电信网络诈骗精准预警,切断诈骗途径

1.拓展数据资源,提升预警广度。依托网安、技侦等部门数据资源深挖预警线索。对于上级部门下发的预警线索强化警民联动,对外主动对接金融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通信管理局,建立预警劝阻联动机制,共享预警数据资源,双向移交涉“两卡”犯罪线索,公安机关可以及时将涉两卡被打击人员的处理情况通报给金融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通信管理局,及时按照规定对涉两卡人员给予惩戒;金融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通信管理局应该实时将可疑账户和人员通报给当地公安机关,对涉案线索进行研判,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打击。

2.优化研判机制,提升预警深度。通过建立预警劝阻联动机制,进一步优化预警闭环:依托国家反诈平台,对公安部、通信管理局分析出的预警信息即时推送,石家庄市公安局反诈中心10分钟筛选出各个分局预警数据并明确对象身份信息,分局反诈中心10分钟研判落地,派出所即时派出民警开展上门劝阻,12小时内反馈预警结果。坚持“技术+机制”同步建设,建立省市区三级研判支撑机制,根据群众被骗的可能性和紧急程度,分出高中低等级,切实提高劝阻质效。充分利用“科技+传统”手段,以“微信矩阵+熟人网络”为依托,对无法落地、拒接电话或找不到预警对象的紧急、高危预警线索进行二次研判,最大限度为派出所第一时间见面劝阻提供研判支撑。

3.强化落地劝阻,提升预警力度。省市反诈中心立足市民容易被电信诈骗的实际,扭转以往电话、短信等非接触式的传统预警劝阻模式,全面推动预警线索“应见必见”,进一步优化“依托派出所、立足社区”的劝阻机制,对辖区内居民小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大幅提高见面率,强化落地劝阻。聚焦发案多、损失重,特别是大案高发、挽损率高的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线索确保第一时间逐一见面,切实提高劝阻实效。坚持每日对电诈警情进行倒查回溯,查找线索推送盲点。不定时对预警指令进行突击回访,倒逼预警劝阻工作责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已经于2022年9月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核通过,并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为预防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提供法律支撑。这部法律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实践需要,对关键环节、主要制度作出规定,每一条内容都力求精准管用。法律从人员链、信息链、技术链、资金链等进行全链条治理,从前端宣传预防、中端监测处置、后端惩治进行全流程治理,强化部门监管主体责任,压实企业社会责任,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规定了有效的预防惩处措施,严厉打击各类涉诈黑灰产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要健全完善公检法会商机制,深入开展涉案“两卡”违法犯罪法律适用、证据固定会商研究,统一执法认识,加强案件管辖研判,消除司法管辖分歧,解决证据规格等问题,依法快捕快诉快判,提升打击质效,形成强力震慑。

参考文献:

黄锐.电信网络新型犯罪问题综合治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