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干预策略
覃校军
南宁市武鸣区特殊教育学校 530199
摘要: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会面临性问题,孤独症儿童同样如此。由于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发育,性问题比较突出,不仅会给孤独症儿童自身带来困扰,也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挑战。为此,必须深入分析孤独症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的原因,基于具体原因探索教育干预策略。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策略
一、性问题行为原因
(一)生理因素
孤独症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性问题行为比较明显,一般表现为自我刺激行为、不恰当的性关注、公开谈论性问题。据悉,生理因素是其性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进入青春期时,孤独症儿童必然会出现性激素上升,并引起生理性反应。并且也会因此导致孤独症儿童感到不适,必然会出现抚摸、触碰生殖器官的行为。
(二)心理因素
因孤独症长期影响,儿童伴有明显的情感和表达障碍,无法与正常儿童一样表达情感需求,始终处于比较懵懂的状态。在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变化会使其情感需求明显上升,会随之出现性问题行为表达,这也是其内心情感需求的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同时,孤独症儿童无法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性问题行为虽然是一种间接表达内心情感需求的方式,也会被其逐步当作安抚自己的方法。
(三)认知因素
由于孤独症儿童存在情感和表达障碍,学习上会存在一定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孤独症儿童的认知比较局限,一旦进入青春期,便会因其缺乏认知而出现性问题行为。同时,孤独症儿童自身也存在社交理解问题,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产生困扰。因此,受认知因素影响,加之生理冲动,必然会出现性问题行为[1]。
(四)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这一原因同样不可忽视。据悉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比较固执,对性教育的认知不足,对儿童的性教育显著不足。随着孤独症儿童进入青春期,性教育需求明显上升,但由于家长思想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可能无法阻止孤独症儿童的性问题行为。另外,部分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存在矛盾,且孤独症儿童缺乏情感支持,进而更容易出现性问题行为。
二、教育干预策略
(一)开展早期性教育
孤独症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容易出现性问题行为,不仅会给儿童自身造成影响,也会给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造成困扰。导致其性问题行为的原因较多,应当基于具体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教育干预,尤其需要从家庭层面入手。对于孤独症儿童家长,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多了解孤独症、性教育的相关内容,系统性地认识到孤独症儿童青春期发育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可为孩子提供绘本、动画等,借此引导孩子了解身体结构、性别差异等内容,促进儿童循序渐进建立起基础的性认知。
(二)在家中建立规则意识
除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早期性教育外,还应在家庭中建立规则,以规则加强约束,促进孤独症儿童树立规则意识。需要家长充分了解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研究资料,典型案例等,并结合儿童实际情况制定行为规则,规定孩子禁止在公共场合触摸私密部位[2]。同时应避免采取严厉的约束措施,而是要以引导为主,例如可在家中设置“奖励表”,专门记录孩子在家中、公共场所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对于能够遵守规则的情况可以记录,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可兑换为奖励。也应同时记录违反规则的情况,并制定惩罚措施,并在惩罚期间加以教育、引导。
(三)培养生活技能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引领孩子增强生活技能,促进提升自我认知。在培养生活技能期间,重点介绍穿衣脱衣、洗澡。例如指导孩子在穿衣或脱衣时应学会遮挡私密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步形成保护隐私的意识。再如,洗澡时,需要指导孩子学习清洗私密部位,认识到保持私密部位清洁卫生的重要性。另外,还可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探讨关于孤独症孩子青春期性问题行为的发生情况和性教育进展,并从家庭、学校两方面集思广益,发挥教育合力。
(四)开设性教育课程
学校应针对孤独症儿童开设性教育课程,与家庭中的性教育形成合力,协同发挥作用。性教育课程中应选择比较简洁易懂的内容,可以通过绘本、动画等多样化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而且教师可在性教育课程中组织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性知识的学习,使其逐步在思想上构筑保护隐私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暴露隐私,学会尊重他人。
(五)加强行为管理
针对孤独症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除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外,还应配合行为管理,以较强的行为管理加以约束[3]。学校可为每一名孤独症儿童均建立行为档案,定期更新档案,记录其行为表现。教师应承担起教育义务,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应多关注孤独症儿童,一旦发现出现性问题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加以教育。同时,也可在发现性问题行为时及时轻声呼唤孩子的名字,促进转移注意力,并可与其沟通,或者引导孩子去进行其他游戏或活动。此外,也应通过全面、详细地记录孤独症儿童的性问题行为进行分析、评估,便于结合孩子个体特点优化教育干预策略,提高教育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提高社会认知和包容
孤独症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之所以对社会有困扰,与广大群众对其缺乏正确认知有关,单纯认为是故意为之。因此在社会层面应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孤独症儿童的青春期性问题行为。可以借助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并介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也可定期组织公益活动,借此向群众普及孤独症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的相关知识。随着宣传力度的增加,能够提高社会认知和包容度,同时也可为孤独症儿童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
结语:孤独症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容易出现性问题行为,表现情况多样,导致性问题行为的原因也较多。目前,关于孤独症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的研究逐步深入,社会关注度也较高,应当深入分析问题原因、影响因素,组织家庭、学校、社会等加强关注,分别从不同维度采取教育干预策略,引导孤独症儿童树立正确认知,减少或避免性问题行为,使孤独症儿童能够逐步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洋洋,尹斐. 留守青少年社交自我知觉和同伴关系在孤独感与性心理健康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3, 43 (02): 147-152.
[2]郭怡新,林芸竹,罗婷,等. 基于性别意识教育与性健康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性心理发展探究与建议 [J]. 心理月刊, 2022, 17 (01): 208-210.
[3]王梓雯,林云强. 自闭症个体与性有关不当行为及干预策略的研究综述 [J]. 中国特殊教育, 2019, (05): 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