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镇污水特征分析及针对性处理工艺的选择与优化

作者

李洁奇

湖南城乡环境水务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乡镇地区作为城乡过渡的重要载体,其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与生态安全。然而,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应用滞后和管理水平不足,乡镇污水普遍存在收集率低、处理效果差等问题。传统城市污水处理模式难以适应乡镇污水的分散性、季节性及成分复杂性,亟需针对性解决方案。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乡镇污水的特征,梳理现有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提出科学合理的工艺选择框架与优化路径,为乡镇污水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乡镇污水;特征分析;针对性处理工艺;选择;优化

1.乡镇污水特征分析

1.1 乡镇污水来源与分类

乡镇污水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污水、农业生产污水和小型工业活动废水。

(1)生活污水:包括厨房废水、洗涤水、厕所排水等,具有有机物含量高、氮磷浓度显著的特点。

(2)农业污水:源自畜禽养殖、农田灌溉退水及农药化肥残留,污染物以悬浮物、营养盐和病原微生物为主。

(3)分散工业废水:如小型食品加工、手工作坊等,成分复杂且存在重金属、油脂等难降解物质。

根据排放方式,乡镇污水可分为集中式(建制镇管网收集)和分散式(自然村落独立排放),需差异化治理。

1.2 乡镇污水水质特征

(1)有机物含量低:生活污水中COD(化学需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浓度普遍低于城市污水。

(2)氮磷负荷突出:洗涤剂、粪便及农业面源污染、分散工业废水导致氨氮、总磷超标,加剧水体生态失衡。

(3)悬浮物与病原体:未经处理的污水中悬浮物含量高,且携带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威胁居民健康。

1.3 乡镇污水水量特征

(1)时空分布不均:受人口流动和季节性农业活动影响,污水排放量呈现早晚高峰和农忙期激增现象。

(2)规模小且分散:乡镇居民点布局分散,单点污水量小,难以形成规模化处理需求。

(3)雨污合流普遍:多数地区缺乏独立雨水管网,雨季时污水浓度被稀释,增加处理难度。

2.针对性处理工艺的选择

2.1 常见污水处理工艺原理及优缺点

乡镇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需基于技术原理与适用场景的综合考量。

生物处理法以微生物代谢为核心,通过分解有机物实现污染物去除,其中活性污泥法通过曝气池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作用降解有机物,同时具备一定的脱氮除磷能力,但其对水质水量波动的适应性较差,且需持续供氧,能耗较高;生物膜法则利用附着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膜处理污水,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适合处理低浓度或间歇性污水,但填料易堵塞且维护成本较高。

生态处理法以自然净化过程为基础,人工湿地通过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兼具景观效益和生态功能,但占地面积大、处理周期长,冬季低温时效率显著下降;稳定塘依赖自然光照和藻菌共生系统净化水质,运维简单但易受气候影响,且存在异味和蚊虫滋生问题。

物化处理法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直接分离或转化污染物,混凝沉淀通过投加药剂使悬浮物和胶体聚沉,可快速去除浊度和部分磷,但药剂消耗量大且污泥产量高;吸附过滤利用活性炭或沸石等材料吸附污染物,适用于微量有毒物质去除,但材料再生困难且运行成本较高。

2.2 基于污水特征的处理工艺选择

乡镇污水的分散性、季节性及成分复杂性要求工艺选择必须与特征高度匹配。对于人口密度低、污水收集率差的分散型区域,分散式处理技术更具可行性。例如,厌氧生物滤池利用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无需曝气设备,适合处理小规模污水且运维成本低;太阳能驱动的一体化设备可解决电力供应不足问题,通过模块化设计适应不同处理规模,但其初期投资较高。针对水质波动大的特点,需采用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的工艺,如生物膜法与人工湿地组合,前者缓冲水质变化,后者提供深度净化,同时降低能耗。

高氮磷污染是乡镇污水的突出难题,尤其在畜禽养殖密集区。改良型人工湿地通过分层填料和植物配置增强脱氮除磷能力,例如在湿地前端增设沸石层吸附氨氮,后端种植高效吸磷植物;生物强化技术通过投加高效脱氮菌剂或固定化微生物,可提升传统工艺的氮磷去除效率。对于含农药残留或重金属的污水,可结合物化预处理与生物处理,例如采用混凝沉淀去除胶体态污染物后,再通过生物滤池降解有机物,降低毒性物质对微生物的抑制。

3.乡镇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

3.1 工艺组合优化

乡镇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需突破单一技术的局限性,通过多工艺的协同作用提升整体效能。工艺组合优化的核心在于根据污水特征灵活串联或并联不同处理单元,形成互补性强的技术链条。例如,针对有机物与氮磷污染物共存的污水,可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的A2O工艺:通过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不同环境条件的交替运行,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群来实现去除有机物、脱氮和除磷的功能。在厌氧段,聚磷菌释放磷,并吸收低级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机物;在缺氧段,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在好氧段,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同时聚磷菌超量吸收磷,并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将磷去除。对于水量波动显著的乡镇地区,可设计“调节池+模块化处理单元”的组合模式,通过调节池缓冲水量变化,再根据实际需求启用不同处理模块,如雨季启用快速沉淀单元,旱季切换至深度过滤环节。

3.2 技术创新与设备改进

技术创新是乡镇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的核心驱动力。在生物处理领域,研发高效菌剂和复合微生物制剂可显著提升脱氮除磷效率,例如耐低温菌种可缓解冬季处理效能下降问题,耐盐碱菌种则适用于高盐污水的处理。在设备层面,开发小型化、智能化的集成装置是重要方向。例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一体化设备,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参数,自动调节曝气量或药剂投加量,实现精准控制;模块化设计则便于设备的快速组装与扩容,适应乡镇分散式处理需求。

3.3 管理机制优化

乡镇污水处理的可持续运行离不开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首先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明确政府、企业的责任边界。政府层面应制定长期规划与资金保障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企业需承担技术支持和运维服务,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其次,建立动态监管平台是管理优化的关键。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数据(如水量、水质、能耗等),通过云端分析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减少人工巡检成本。

3.4 资源化与循环利用

乡镇污水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转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在尾水资源化方面,处理后的出水可根据水质等级用于农田灌溉、景观补水或工业冷却水,替代传统水源的同时减少地下水开采。例如,通过紫外线或臭氧消毒后的尾水可直接回用于绿化浇灌,而经深度处理的出水可补充河道生态基流,修复水环境。污泥资源化是另一重要方向,通过厌氧消化或好氧堆肥技术将污泥转化为有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既消纳了固体废弃物,又为农业提供廉价养分来源。

结 语:

综上所述,乡镇污水治理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通过对乡镇污水特征的全面分析,我们能够更精准地选择针对性处理工艺,为解决乡镇污水问题奠定基础。乡镇污水治理并非一蹴而就,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污水特征的动态监测和研究,持续推动处理工艺的创新和优化,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以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实现乡镇污水治理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乡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廖昭伟.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2024(21):38-40.

[2]张杨,余妍熹,龚燕川等.3种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J].工业用水与废水,2024(4):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