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杨琴
重庆市合川中学 401520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与方法。通过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现状,结合相关教育理论,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素养教育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语文课程不仅涉及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思维、文化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与方法,探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
1 当前教学现状
许多语文教材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强调对课文内容的机械记忆与理解。这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探讨与分析,无法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解读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时,教师往往提供标准答案,而忽视了让学生自行思考和评价文本的机会。这种一味追求正确答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接受既定观点,而非主动构建个人见解,导致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除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显得单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强调教师的讲授行为,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忽视学生参与感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扩展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时,缺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质疑等互动环节,从而限制了他们对观点多样性的理解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动力,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2 学生思维能力现状
2.1 思维活跃度不足
许多初中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跃度不足,表现出较低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而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由于缺乏主动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很多学生无法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这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课堂讨论时间有限,学生很少能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这样的状况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表面,缺少深入的思考与反思,最终使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抑制。
2.2 习惯性思维的影响
习惯性思维的存在也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构成了制约。许多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自觉地依赖既有的思维模式,习惯于跟随教师的注解与导向,从而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这种思维模式的固化,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缺少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当遇到复杂或具有争议的文本时,他们往往会选择接受权威观点而非进行自主探讨。
二、初中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1 创设学习情境
1.1 实际问题导入
实际问题导入是指通过与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实例来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语文学习。以鲁迅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文本相关的实际问题来导入课堂。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更反映了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童年记忆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大影响?”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自己的看法。
1.2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通过互相交流,碰撞出不同的观点,从而拓宽思维视野,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经典句子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这句话的多重含义以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会分析古人的思想,还会结合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元化教学方法
2.1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争议性或深刻性的问题或事件,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剖析,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以选择“梁山好汉是否可以被视为英雄”这一话题作为案例,带领学生分析其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及其社会背景,探讨是否真能将其视为正义的代表。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要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还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对社会伦理、历史背景和人物复杂性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单纯的故事情节,发展其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辩论与演讲
辩论与演讲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形式,它通过让学生发表意见、反驳观点以及组织语言表达,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沟通技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辩论环节,例如在讲解《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贾府上下是否十分歧视刘姥姥,让她充当小丑做滑稽表演,有无侮辱了她的人格?”这一问题。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收集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准备反驳对方观点,这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通过这种辩论方式,学生能够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锻炼他们在公开场合清晰表达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此外,演讲训练也能帮助学生在组织思路、分析问题时更加清晰和有条理,进一步提升批判性思维的水平。
三、初中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
1 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
1.1 设计开放性问题
设计开放性问题是实施问题导向学习的关键。与封闭性问题不同,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它们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骆驼祥子》时,教师可以提出“作品中的主人公面临的道德选择,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讨论。这类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解释和推理,进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能听到同伴的不同意见,还能在多元的观点中反思自己的见解,增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1.2 鼓励质疑与反思
鼓励质疑与反思是问题导向学习的另一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课堂讨论甚至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这样的环境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同时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讨论《活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使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有效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反思性学习
学习日志是一种有效的反思性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和分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想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后填写学习日志,内容可以包括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改进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回顾课堂内容,还能在书写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学习日志的撰写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情况,识别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总结
研究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与方法。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指出了知识传递和教师中心的限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针对性提出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创设学习情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辩论活动等。同时强调问题导向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雅琪.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2]李金阳.指向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的初中议论文教学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4.
[3]孙袅袅.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语文教学策略[J].教育家,2024,(0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