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控

作者

赵一松

洱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大理 671200

摘要: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发的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以传播迅速、血清型复杂、致病机制多样为特征,对蛋鸡养殖业构成重大威胁。本文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分子诊断技术,详细探讨了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以期为优化蛋鸡健康管理、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防控措施

洱源县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资源有限,但农副产品可为养殖提供饲料原料,降低生产成本,家禽养殖业是当地畜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其中蛋鸡养殖业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传统养殖以家庭式散养为主,规模小、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弱,传染性支气管炎作为鸡养殖环节比较常见的病毒性疾病,部分养殖户在疾病防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疫苗接种不到位和药物使用不科学的现象,导致病原的耐药性逐渐增强,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持续做好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科学诊断,并完善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从而更好地降低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率。

1临床症状

1-4周龄雏鸡发病后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咳嗽、打喷嚏、啰音。气管内黏液导致“咯咯”声,伸颈呼吸,死亡率可达20%~30%,感染鸡群增重缓慢,体型参差不齐,料肉比升高,若10—14日龄输卵管发育期感染,成年后产蛋率显著下降,出现“假母鸡综合征”。5-20周龄的青年鸡主要以亚临床感染为主,轻度呼吸道症状,易被忽视,大于20周龄的产蛋鸡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常态异常,产蛋率骤降30%~50%,恢复期长达4-8周,畸形蛋如沙壳蛋、薄壳蛋、褪色蛋比例达20%~40%,蛋清稀薄,蛋黄膜破裂率升高。

2病理变化

病死鸡解剖之后可以发现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病死鸡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管腔内充满黏液或干酪样渗出物,支气管分叉处可见黄色栓状物。肾脏病变(肾型毒株)表现为-肾脏肿大2-3倍,表面呈“槟榔样”花纹,输尿管扩张并充满白色尿酸盐[1]。生殖系统病变主要是成年鸡卵巢充血,卵泡液化或萎缩,输卵管缩短、黏膜水肿,雏鸡输卵管未发育或形成囊状结构,期间还会出现法氏囊萎缩的情况,肝脏偶见出血点。

3实验室诊断

在实验室诊断过程中,为了及时明确病原推荐采用PCR诊断方法,采集病死鸡的气管、肾脏、输卵管组织,无菌采集后置于50%甘油-PBS缓冲液中保存,样本需在4℃下24小时内送检,以TRIzol法为例进行病毒RNA提取,靶向基因为IBV的保守区域(如N基因)或变异区域(如S1基因),用于分型,目的产物大小-300bp,在RT-PCR扩增过程中反应程序是逆转录50℃30分钟,预变性95℃3分钟,扩增35循环,95℃30秒→55℃30秒→72℃45秒,终延伸72℃5分钟,紧接着转入到电泳分析,分析过程中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无目的条带或者特异性条带,阳性对照出现清晰的目的条带,待检样本出现与阳性对照相同的目的条带之后判定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阳性。

4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治疗主要在鸡的饮水当中添加氟苯尼考可溶粉,每升饮水添加4g,同时搭配在饮水当中添加维生素C可溶粉,每升饮水添加500mg,混合之后每天饮水一次,连续饮水5天。在不使用抗生素进行饮水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让鸡群饮用补液盐,饮水添加(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L水),每天一次,连用5天。中药治疗过程中核心中药组方为清瘟抗毒散,组方是板蓝根2kg、金银花1.5kg、黄芩1kg、黄芪3kg、甘草1kg、茯苓1.5kg、药材粉碎过60目筛,混合后拌料1000kg饲料,连用7—10天,在急性发展阶段,上述中药处方当中加入石膏2kg、麻黄1kg,恢复期加党参2kg、当归1kg。

5预防措施

5.1强化免疫预防

在传染性支气管炎预防过程中,需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免疫接种程序。对于一日龄雏鸡,使用生理盐水稀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 H120,采用滴鼻或点眼方式进行首次免疫,每只鸡接种 0.03mL。雏鸡生长至 1 月龄后,选用 H52 疫苗进行二次免疫接种,每只鸡剂量 0.03mL。需注意,H52 疫苗毒力相对较强,不适用于雏鸡首免。在疾病高发区,可于雏鸡 14 日龄时增加一次 H120 疫苗免疫;产蛋前 1 个月,除常规免疫外,建议选用灭活疫苗进行肌肉注射。免疫接种后 14 - 21 天,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体滴度,目标值为≥6log2。若抗体滴度低于该阈值,表明鸡群免疫保护力不足,需及时进行补免,以确保鸡群得到有效保护。

5.2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在养殖场内部实施三区两通道分区管理,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严格分离,净道用于饲料、人员出入,污道主要进行死淘鸡、粪便出口运输,场区外围设2.5米高围墙,入口处消毒池,内部配置4%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池深度15cm,养殖场的人员按照更衣→淋浴→更换场区专用鞋服剑形流道,手机等物品紫外线消毒15分钟,车辆采取运输车辆经高压冲洗(60℃热水)→喷洒过硫酸氢钾复合物(1:200)→静置30分钟流程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2]。

5.3环境控制

蛋鸡生产阶段一定要注重做好通风与温湿度调控,产蛋鸡舍维持0.35m³/kg体重/分钟,CO₂浓度<3000ppm,进入冬季之后采用横向通风+地暖,避免冷应激,温度不低于15℃,湿度控制在55%~65%。温度调控的基础上还需要落实严格的消毒措施交替使用1:1000的碘制剂和1:800季铵盐,进行环境消毒,每周2次,喷雾量15mL/m³,空舍消毒推荐使用0.5%的过氧乙酸喷雾+臭氧发生器密闭熏蒸12小时,乳头饮水器每月拆洗1次,浸泡于0.1%次氯酸钠溶液30分钟[3]。

6结语

总之,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免疫优化为核心、生物安全防范和环境调控的理念,通过严格落实养殖管理方案,加强疫病的监测预警,能够显著提高疫情处置的应急响应速度,以此来缩短发病周期,推动蛋鸡养殖业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邓继艳.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症及诊治措施新探[J].农家致富顾问,2019,(24):83.

[2]钱坤,李春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检测方法的初步探讨[J].今日畜牧兽医,2020,36(3):72.

[3]张玲琴,王效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防控[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