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江少波

湖北国丰建设有限公司 湖北 枝江 443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通过对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减少质量隐患,提升工程的整体性能。本文就通过对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减少质量隐患,提升工程的整体性能。及相关措施进行研究,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材料质量

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功能性和经济性,更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因此,如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效控制质量,成为了施工企业和项目管理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施工质量控制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包括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施工工艺的准确性、施工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设备的合理使用与维护以及施工环境的影响等。

1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1.1规范取样工作

在对材料样品进行取样时,要按照各种类型的材料的摆放地点、自身结构、具体数量来对样本进行合理的选择,具体采集环节中,应该充分按照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价值进行取样。在当前的工程中,一般会在施工现场安排一个存储区域,在采集样品时,应该参考其空间分布,应该增加离外墙部分较近的水泥材料取样数量,同时在样本采取期间要保持平均,也就是在整个存储空间内同时使用全部材料,并把这类材料直接运输到对应的检测机构中,让其利用对水泥各类理化特点展开研究与检测,增加结果的精确性。而在储存区域靠中心地点的水泥材料,就能够稍微减少一些,由于该位置的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外部因素所影响,利用这种取样方式,不仅能够减少成本,还能加快相关机构的检测效率,满足双方的协同共赢。

1.2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施工前必须完成详细的地质勘察,根据勘察结果确定地基处理方案,并确保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与施工实际相符。施工开挖过程中,开挖深度与坡度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采用精确的测量工具实时监控开挖过程中的误差值,以及时修正偏差。地基持力层暴露后需进行全面检测,采用试坑或取样方法检验其承载力,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荷载需求。对于软弱地基,应采用适当的加固措施,如换填、夯实或注浆处理,并确保加固施工中的填料质量、压实密度达到标准。

1.3混凝土技术

浇筑:混凝土浇筑是建筑施工的基础环节,多采用分层浇筑方式。作业人员需掌握混凝土离析现状,通过振捣保障浇筑均匀,以提高施工各环节衔接质量,增强工程整体可靠性。

养护:混凝土裂缝是浇筑后常见问题,主要因养护措施不当。应在浇筑结束后 12 小时内及时开展养护工作,控制内外温差,一般养护时间需两周以上,以防止裂缝产生,保障工程稳定性和质量。

1.4钢筋加工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钢筋加工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求对从进场验收到加工安装的全过程实行精准化管理。钢筋进入施工现场时,应逐批进行外观检查和力学性能检测,以确保其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检验合格后,将钢筋按规格分类堆放并做好标识。钢筋下料需采用自动化设备开展,根据设计图纸准确计算钢筋长度及弯曲角度,以避免尺寸偏差导致的后续施工问题。在弯曲加工环节,使用弯曲机进行操作,严格控制加工半径和角度,以确保钢筋成型符合标准。焊接与机械连接是质量控制的重点,应选用合格的焊条及焊接设备,严格执行焊接工艺参数控制规范,每道焊缝完成后应进行外观检查及超声波探伤,以杜绝焊缝缺陷。在钢筋绑扎施工过程中,应使用定位卡具确保钢筋间距与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绑扎完成后应进行逐层检查,发现松脱便立即重新加固。钢筋加工完成后应立即覆盖防锈涂料,以避免长时间暴露导致氧化腐蚀。

2加强建筑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2.1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升施工质量的基础。项目管理团队应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计划,明确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标准、责任人和验收要求。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能够实现对质量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处理。

2.2监督工作人员操作行为

监督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对于维护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提高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实施有效的监督策略,需要深入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与工作流程,确保所有人员都能按照既定的安全规程和操作标准执行任务。通过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加强工作人员对于风险防控和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监督能力。同时,引入现代化的监控设备和信息技术,如视频监控和移动应用,不仅可以实时监控施工现场,还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从而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此外,建立一套公正的奖惩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处,以此激励所有工作人员持续关注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这样的管理措施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持。

2.3推行施工现场动态监测,减少质量隐患

施工现场需部署多类型动态监测设备,包括高精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和监控摄像头,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例如振动、位移、温湿度等,动态分析施工工艺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频率和传输模式应结合施工工序的特点进行优化,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实时性。监测数据可通过云平台被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同时,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将实时监测信息与设计模型相结合,以快速识别质量偏差及其影响范围。施工时需设置报警阈值,一旦参数超出标准范围,系统便会自动生成预警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施工完成后,监测数据可作为质量验收的评估依据,结合试验检测结果,共同验证工程施工质量。

2.4做好施工过程技术保证

在建筑施工阶段, 做好施工过程技术保证是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 在此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实施:第一,做好施工技术控制;第二,做好管理技术保证。从第一点而言,首先,施工过程应当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领导的质检小组。 其次,质检小组配合分项分部工程编制、确定施工方案、安全措施、技术措施等,且质检小组在质检过程中不断分析可优化之处,提升施工整体工艺水平。 最后,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以书面形式引导施工人员了解施工方案、技术工艺标准、工期质量要求、安全措施、环保措施等。 从第二点而言, 施工单位应当认真贯彻 ISO 9001 中的所有管理程序和标准,对工程实行全过程控制。 首先,进行施工技术质量交底和施工复核,施工人员、质检小组按照项目施工手册完成图纸内审,并且做好资料保存。 其次,严格按照工程及管理计划开展例会制度,如每周组织一次由项目经理牵头,施工、设计、质检部门参加的工程例会, 总结上周的施工进度、 各部门配合情况,总结施工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

结语

质量控制贯穿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是实现工程技术与管理相融合的关键。通过对施工过程中每一项技术与工艺的优化,能够有效保障工程质量,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深化,建筑行业将在施工质量控制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以追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岑龙.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及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4(5):98-100.

[2]胡桂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4(15):83-85.

[3]梁晓光.建筑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探析[J].砖瓦,2024(10):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