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集成管理在市政工程项目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赵宝生

云南峰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大理州671000

摘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背景下,市政工程项目呈现任务复杂、专业交织与管理链条冗长等多重特征,传统线性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频繁暴露出协同乏力与资源浪费的问题。本文聚焦项目集成管理(PIM)在市政工程中的适配路径与实践方式,系统梳理其理念结构与任务整合逻辑,进而提炼出任务链统筹、信息平台集成与组织结构重构三类关键机制。项目集成管理作为应对多专业耦合与高密度施工场景的重要手段,正在逐步从流程调度工具演化为治理体系升级的制度支点,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与扩展潜力。

关键词:项目集成管理;市政工程;系统协同;平台机制;组织协作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工程逐步走向国际化舞台,政府投资建设的许多大型项目,如一带一路、港珠澳大桥工程、蒙内铁路和西电东送工程等,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同时也造福于国家和人民。但近些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建筑行业的不断革新,对我国政府工程造成巨大冲击。然而将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用于解决多项目管理问题,存在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相互割裂、利益相关者之间难以达到协调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以及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等缺点,难以适应目前大型复杂多项目的发展。

一、项目集成管理的内涵与市政工程特点

1. 集成理念的系统建构与管理范式的演进

项目集成管理(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PIM)作为现代工程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强调对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多维要素的统筹与协同,其根本目标在于打破专业壁垒,实现目标一致、资源集约与信息互通的闭环系统。其理论基础源于系统论与过程控制理论,强调以统一目标为导向,构建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与反馈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框架。当前,在市政领域的工程实践中,集成管理日益成为保障工程整体效能、控制多源冲突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路径。

传统市政工程在管理层面往往呈现出分段式推进、分专业实施的特征,导致项目目标偏离、成本控制困难与阶段成果脱节等问题频发。集成管理的引入,正是对这一结构性问题的回应,它将项目各阶段、各参与方及其活动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架构中,建立跨部门、多专业协同的运行机制。其内核在于信息流、决策流与控制流的并行统一,并辅以风险预控、动态调整与绩效评估等手段,以保障项目执行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 市政工程的现实复杂性与集成诉求

市政工程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开放性与外部依赖性,涵盖道路、排水、燃气、电力、绿化等多个子系统。该类工程一般处于城市运行的核心地带,受政策、公众、气候、地质等多重外部变量制约,建设周期长、干扰因素多、工程干系人复杂。正因如此,集成管理的引入并非简单的管理流程调整,而是对项目整体运行逻辑的重构与职能结构的再造。

当前实践中,信息割裂、指令路径混乱、职责划分模糊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在这一背景下,集成管理作为治理工具,其作用不再仅限于协调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更体现为在技术路径、组织构架与利益关联上的联动匹配。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例,其设计、施工与运维阶段高度交织,若无集成机制支撑,极易造成后期重复施工、资源浪费与运行障碍。

二、项目集成管理在市政工程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1. 基于任务链的统筹模式:推进要素集成的实操机制

在市政工程项目中,建设内容往往涵盖道路、排水、电力、桥梁、照明等多种工程类型,各专业之间交叉复杂、节点紧凑。项目集成管理的实践焦点在于对任务链条的整体调度与动态干预。相较于传统的分专业管理模式,任务链式集成不仅强调逻辑上的前后衔接,更关注时间轴上的同步排布,从而最大限度压缩无效等待时间,提升系统效率。具体实践中,通过设定关键路径活动组,对施工工序、设计深度、物资供应及审批流程实施并联推进,形成多维度耦合节点。例如在成都轨道交通市政配套工程中,为降低施工对主干道交通压力的叠加影响,采用了集成式施工窗口管理,提前锁定各单位责任接口,并形成与交通疏导、地下管线迁改、环保监管等模块的联动机制,实现多部门协同与时间重构。在任务链管理基础上构建多级反馈机制,对于突发事件(如施工区域地质突变或政策调整)形成即时响应能力,避免管理滞后带来的风险叠加。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多头管理中的各自为政,有助于实现要素之间的实质性整合,从底层逻辑上重塑工程协同体系。

2. 基于平台化的信息集成:强化数据驱动的项目控制模式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嵌入,项目集成管理实践正逐步向平台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在信息层面,市政工程集成管理核心转向数据闭环逻辑的构建,即“采集—解析—推送—反馈”的系统链条。信息平台不再仅是记录载体,更承担决策支持、风险预判和资源配置等多维功能。例如,广州白鹅潭片区市政综合改造项目引入BIM与GIS融合平台,将地下综合管廊、道路结构、通信管线等模型数据进行统一集成,通过一体化图形界面展示施工进展与风险预警。该平台具备实景建模与时序模拟能力,能动态反映各子系统之间的干扰关系,辅助项目团队制定调整策略与优化路径。基于平台的数据共享机制,还可实现政府部门、监理单位、施工企业之间的权限化信息透明,减少信息孤岛与灰色接口,提升项目全过程的可控性与可溯性。不同于传统以纸质档案为主的管理方式,平台集成具有结构清晰、更新及时、查询便捷等特征,为项目后期的运维交接奠定了基础。平台化集成管理的根本意义在于,将各类复杂且分散的工程数据进行统一语义解构,实现知识映射与数据价值释放,为市政项目构建出“看得见的管理体系”。

3. 多主体协作架构下的组织集成:重构管理边界与责任链条

市政工程的典型特征在于参与方数量众多、利益诉求多元,往往涉及业主单位、设计机构、施工企业、监理团队、政府部门及公众群体。在此背景下,集成管理不仅关乎技术与流程的融合,更关系到组织层级的结构调整与职能重塑。当前实践中,组织集成的关键在于设立跨主体协调机制,强化项目总控方的权力与责任集中,避免多头指挥与职责模糊带来的管理真空。例如在深圳龙岗城区路网升级项目中,采用项目管理办公室(PMO)制度,由政府牵头设立常驻协调机构,统一负责各专业单位的任务解读、冲突调节与资源分配,显著提升项目执行效率与现场管控能力。在组织层级内,还需划定明确的接口单位,设立专项集成小组负责边界管理与沟通节点,确保任务不脱节、责任不真空、目标不漂移。通过“横向联合—纵向统筹”的结构设计,实现由线性指令向网状协作的转变。公众与媒体在市政工程中的介入程度不断提高,舆论引导与社会沟通已成为组织集成不可忽视的部分。如何协调政府形象、公众诉求与工程进度之间的关系,考验着集成管理在组织边界处理上的系统性能力。

三、结语

综观全文,项目集成管理在市政工程项目中展现出对任务流整合、信息结构贯通与组织架构重塑的强力介入能力,已逐渐形成一套与工程实际深度契合的操作框架。从成都、广州、深圳等地的典型实践案例可见,集成管理不仅在推进工程节点精准对接方面具有效益优势,更在多主体协调与平台赋能中发挥长效机制价值。未来,随着数字化工具与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项目集成管理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进一步深化为一种常态化治理范式,有望成为重塑公共工程管理能力的核心支柱。

参考文献:

[1]曾庆鹏.北京市政工程多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19.

[2]牛晨.市政道路工程EPC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3.

[3]林小平.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在市政工程的具体实践应用——以信息化(SAP)系统为例分析[J].福建建材,2020(8):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