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方向”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李梦红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僧楼中心校(刘家堡小学) 043300
摘要:研究探索小学高年级“方向”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研究采用创设情境教学(生活、故事情境导入)、开展实践活动(校园定向、绘制社区地图)、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演示、在线互动平台)等方法。结果显示,这些方法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锻炼其思维能力,辅助思维发展。结论表明,通过上述策略,能有效在“方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方向”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方向教学;数学思维能力
一、引言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体系里,“方向”知识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其不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更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课程为例,“方向”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构建空间观念,提升逻辑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方向”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机械传授,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足。因此,探索在“方向”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成为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思维兴趣
(一)生活情境导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精心创设与“方向”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确定位置”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学校周边的地图作为教学素材,向学生提出“从学校去图书馆应该怎么走”这一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展示一幅学校周边的详细地图,地图上清晰标注出学校、图书馆以及周边的标志性建筑。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让学生思考从学校出发前往图书馆的路线。此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方向知识,如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去规划可能的路线。
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路线的方向变化以及如何选择最优路线。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我们选择经过超市再去图书馆,那么从学校到超市是向哪个方向走?从超市到图书馆又该往哪个方向走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方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这种生活情境导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二)故事情境激发
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来引入“方向”知识的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讲述古代航海家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方向知识产生好奇,进而主动思考指南针是如何指示方向的,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如何利用方向知识导航等问题。
二、开展实践活动,锻炼思维能力
(一)校园定向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定向活动,这一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运用方向知识的能力。在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提前绘制校园地图,地图上清晰标注出各个目标点的位置以及方向信息。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每个小组发放一份校园地图和任务清单。任务清单上明确每个小组需要寻找的目标点以及到达目标点的顺序。
在活动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需要紧密合作,运用方向知识规划路线。他们要根据地图上的方向标识,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前往目标点的前进方向。例如,当小组在校园操场附近,而目标点是图书馆时,小组成员需要观察地图,确定图书馆在操场的哪个方向,然后选择合适的路线前往。在寻找目标点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地图上的标识与实际环境不完全一致,或者在行走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这时,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重新规划路线。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方向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让学生交流在活动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绘制社区地图
安排学生绘制自己所在社区的地图,这一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向学生详细介绍绘制地图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包括如何确定方向、如何测量距离以及如何标注建筑物等。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需要进行实地观察。他们要走出家门,观察社区内主要建筑的位置关系,确定各个建筑在地图上的方位。
例如,学生需要观察自己家所在的位置与社区内超市、公园、学校等主要建筑的方向关系,测量它们之间的大致距离。在测量距离时,学生可以运用步测、目测等方法进行估算。然后,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际空间信息转化为地图上的方向和位置表示。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如何准确地标注方向和建筑物名称。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方向和位置的概念,提升空间观念。同时,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如某些建筑被遮挡无法直接观察到其方位,学生需要运用数学思维,通过其他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解决问题,进一步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思维发展
(一)多媒体演示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方向知识以直观的图像、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动画展示方向的变化、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轨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向的概念和相对性。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能更清晰地观察到方向的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发展。
(二)在线互动平台
借助在线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发布与“方向”相关的练习题、探究任务等,让学生进行在线练习和讨论。学生在平台上可以随时与同学交流想法,分享解题思路,教师也能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这种互动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方向”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意义重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和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和发展其思维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持续探索并优化这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提升“方向”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长远发展,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轩.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应用策略——以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课程为例[J].福建教育研究,2024(9):45-47
[2]孙蕾.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4(31):50-52
[3]朱万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关键教学环节的应用——以“位置与方向”教学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