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实践探索

作者

罗诗文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130122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思政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将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力求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达到既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又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的目标。本文从大学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两者结合的实践模式、实施路径及其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未来在这一领域的改进建议。通过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

关键词 大学思政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模式、学生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面临的思想压力、学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越来越复杂,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意义、实践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

一、大学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面临着多种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压力等,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政课程在传统上侧重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思政课程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理论的传授,还应承担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和处理心理问题,增强心理调节能力,还可以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认知模式。将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有助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应对困境的心理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具体而言,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提升其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模式

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并非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通过内容、方法、平台的多维度结合,形成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课程内容上,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机融合,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理解并解决自身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例如,思政课程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心理弹性和适应性。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思政课程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团体活动等,促进学生情感的释放和心理问题的讨论。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理论知识,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和挑战。再者,在平台建设上,高校可以通过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交流的机会。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咨询心理健康问题,参与在线心理健康课程,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思政课程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学习和交流,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分享和沟通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大学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要实现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首先,学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有效整合,明确二者的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共同体。高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并行与互动。其次,在课程设计上,高校应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例如,开设“心理素质与人生规划”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如何应对学业、生活中的压力等,帮助学生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同时,可以组织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专题讲座或座谈会,邀请心理学专家和思政教师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中的心理学意义,提升其心理健康意识。此外,高校应注重课外实践和社团活动的推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

四、大学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挑战

尽管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首先,课程内容的整合难度较大。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内容既不失思想性,又能够兼顾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次,教师的能力和资源存在差距。大多数思政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背景,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不一定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养。这种知识的缺乏和能力的不匹配,导致在融合过程中,二者的有效结合面临困难。再者,学生的心理需求多样化,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能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具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中,现有的融合模式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

五、结论

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能够提高自我调节和应对压力的能力。然而,融合过程中仍面临课程内容整合、教师能力差异、学生多样化需求和资源投入等一系列挑战。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融合,高校应从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创新,制定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艺馨,李永刚.大学生情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新路径[J/OL].吉林医药学院学报,1-5[2025-04-04].https://doi.org/10.13845/j.cnki.issn1673-2995.20250402.002.

[2]杨科,张元凯.新媒体视域下住院医师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5,9(04):241-245.

[3]祁占勇,康仪婷,杨灵婷.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的理性建构与实践探索[J/OL].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5-04-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52.C.20250331.180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