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度影响因素研究
杨虹
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省南京市 210023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速,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对教师数量的需求急剧增长,大批高学历、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涌入高校。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教师总数的半数,他们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任务,已然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聚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问题根源,探寻有效解决策略,为青年教师成长、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1.教育素养与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学历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理论知识相对薄弱。许多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求学时专注专业课程,未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这导致他们在教学大纲设计、课堂互动组织等方面存在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教育素养不足引发了诸多问题。例如,教学设计不合理,理工科课程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环节;课堂管理缺乏技巧,难以应对学生违纪和注意力分散;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仅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相比之下,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凭借教育知识储备,能更好地把控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提升教育素养是青年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学经验与技能缺乏
新入职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从校园到校园,教学实践经验不足。他们在课堂管理、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节奏把控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课堂管理上,面对学生迟到、交头接耳等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教学方法单一,过度依赖讲授法,课堂氛围沉闷;教学节奏失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经验丰富的教师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维持课堂秩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反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精准把控教学节奏。教学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青年教师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技能。
3.职业规划与自我提升意识模糊
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规划迷茫,受高校职称评定 “唯论文、唯项目” 导向影响,过于注重科研成果,忽视教学能力提升。同时,他们对自身发展定位不清晰,频繁变更研究方向,分散了资源和精力。与之相反,有明确职业规划的教师,能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确定教学科研侧重点,稳步成长为教学名师或科研骨干。合理的职业规划能为青年教师指引方向,激发他们不断奋进,突破专业发展瓶颈。
4.心理调适能力薄弱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教学、科研和生活等多重压力。教学任务繁重,科研项目申报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这些压力使部分青年教师心理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出现职业倦怠。而心理调适能力强的教师,能通过多种方式释放压力,将其转化为动力,保持工作热情。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是青年教师坚守职业、不断奋进的心理基石。
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1.学校管理与支持函待优化
高校薪酬待遇体系的合理性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部分高校薪酬结构失衡,基本工资占比较低,绩效工资与科研成果、项目经费高度挂钩,教学工作量薪酬微薄。以某地方本科院校为例,青年教师基本工资仅占月收入的40%,为提升收入,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科研项目申报、论文撰写,忽视教学技能打磨与课程建设,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滑,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在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虽整体待遇优厚,但新入职青年教师与资深教授收入差距过大,在住房、子女教育等福利分配上也劣势明显,生活压力抑制青年教师潜心科研、专注教学的积极性,如青年教师因购房资金短缺,兼职校外工作,分散本职精力。
考核评价机制同样存在弊端。“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普遍,科研成果量化指标精细,教学评价则流于形式,多以学生评教为主,缺乏对教学过程、教学创新的深度考量。如在职称评定中,科研论文发表级别、数量成为硬杠杠,教学成果仅作点缀,致使青年教师为求晋升,盲目追逐热点课题、短平快论文,忽视学科基础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持续性,课堂沦为科研“副业”,教学热情消退,教育初心蒙尘,不利于高校教育根基稳固与青年教师全面成长。
2.学术氛围与团队合作不足
不同类型高校学术氛围差异显著,对青年教师影响各异。在重点研究型高校,学术资源丰富,国际交流频繁,高端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定期举办,学术大师云集,青年教师浸润其中,易接触前沿知识、追踪热点课题,激发科研灵感,如某“双一流”高校化学专业青年教师,借助校内频繁学术交流契机,参与顶尖学者团队研讨,迅速找准科研方向,入职三年内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反观部分地方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学术活动匮乏,经费短缺制约对外交流,学术信息滞后,青年教师宛如闭门造车,科研视野受限,创新思维难激发,教学内容陈旧,在学科发展浪潮中渐显掉队之势。
团队合作是青年教师科研进阶“助推器”,然而现实中合作困境重重。学科壁垒森严,不同学科教师知识背景、研究范式差异大,跨学科合作沟通成本高,如人文社科与理工科教师合作项目常因思维碰撞、方法分歧半途而废;利益分配不均,项目牵头人主导资源分配,青年教师付出多、回报少,挫伤参与热情;缺乏团队合作文化,单打独斗风气盛行,教师间知识共享、经验传承受阻,青年教师遇难题孤立无援,成长之路崎岖,延缓专业成熟进程,削弱高校科研创新合力。与之对比,良好学术团队能为青年教师遮风挡雨、助力远航,凸显构建优质学术生态紧迫性,为青年教师成长厚植沃土。
3.社会期望与内部竞争过高
社会对高校教师寄予厚望,赋予其知识传承、社会引领等多重使命,这在无形中将青年教师置于聚光灯下,承受巨大压力。一方面,公众视高校教师为学术权威、道德楷模,要求其言行完美无缺,青年教师稍有差错,如课堂口误、学术观点争议,便可能遭舆论放大、质疑,心理负担骤增,教学科研畏首畏尾;另一方面,社会期望高校教师快速产出重大成果,服务社会发展,青年教师面对严苛期待,急于求成,科研心态浮躁,根基不稳,反而阻碍学术沉淀、专业精进,偏离教育发展规律正轨。
高校排名竞争、同行比较亦让青年教师深陷“内卷”漩涡。在高校综合排名、学科排名比拼热潮下,学校将压力层层传导,青年教师首当其冲,为提升学校排名指标贡献力量,疲于奔命。与同行竞争中,科研项目、人才称号竞争白热化,青年教师为脱颖而出,过度加班、牺牲健康,如每年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季,青年教师往往挑灯夜战、反复打磨标书,焦虑、挫败感弥漫,长此以往,职业幸福感缺失,队伍稳定性堪忧。
因此构建社会支持体系迫在眉睫,需引导舆论理性看待教师成长,营造宽容舆论环境;完善高校分类评价,依据学校定位、教师发展阶段制定合理考核标准,让青年教师各安其位、各展其长;搭建青年教师交流互助平台,分享经验、共克时艰,为其减压赋能,重拾教育热忱,稳步迈向专业发展新征程。
综上所述,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教学、科研、职业规划等内外多方面困境,是个人、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不加以重视与改善,将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青年教师自身要增强角色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合理安排生活与工作,主动提升专业素养。高校应完善培训、激励与团队建设机制,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社会层面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调整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导向,助力青年教师稳步发展。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苏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2022SJYB028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