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搜山题材绘画研究
王佳琪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一、搜山图的内容及由来
1.1 北京故宫藏《搜山图》的画面主题
北京故宫藏《搜山图》虽为残本,却生动展现了二郎神搜山降魔这一经典主题。画面中,神兵神将与魔怪的激烈对抗构成核心冲突。神将们身着各式铠甲,手持刀枪剑戟等兵器,威风凛凛,有的纵鹰放犬,展现出强大的力量与威慑力。魔怪们形态各异,由虎、熊、豕、猴、狐狸等各种野兽幻化而成,或保持原形,或化作女子模样 ,在神将的追捕下,呈现出仓惶逃命的状态,有的藏匿山洞,有的试图反抗却难以抵挡。画面场景丰富,有茂密山林作为背景,山石树木的描绘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真实感,生动地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搜山氛围。
1.2 搜山题材绘画的渊源
1.2.1 内容渊源
搜山题材绘画内容可追溯至古代神话传说与宗教信仰。在早期的神话体系中,就存在着神与魔怪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宗教角度看,佛教的“天王搜山”和道教的“四圣搜山”“二郎搜山”等叙事,逐渐融合发展,成为搜山题材绘画的主要内容来源。这种宗教与神话元素的交织,使得搜山题材绘画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美好期许,也反映了宗教观念对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
1.2.2 二郎神的形象由来
二郎神形象来源复杂多元。在佛教中,其原型与毗沙门天王次子独健相关,独健的英勇善战形象为二郎神的塑造提供了一定基础。而在道教文化里,五代赵昱被视为二郎神的重要原型之一,赵昱斩蛟治水等传说,赋予了二郎神为民除害的英雄特质。此外,民间传说中秦代李冰次子也与二郎神形象有所关联,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形象逐渐融入二郎神的传说中。到了元明小说中,杨戬这一形象进一步丰富了二郎神的内涵,使得二郎神成为一个集多种元素于一身的复杂神话人物,其形象也在搜山题材绘画中不断演变和丰富。
1.2.3 精怪形象的由来
精怪形象主要源于古代的动物崇拜和民间传说。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动物既敬畏又好奇,逐渐形成了动物崇拜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动物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成为各种精怪的原型。《山海经》等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众多奇形怪状的怪兽,这些都为搜山题材绘画中的精怪形象提供了参考。民间流传的各种妖怪故事,如狐仙、蛇妖等传说,也不断丰富着精怪形象的种类和特征。这些精怪形象在绘画中,通过画家的艺术加工,以夸张、变形等手法呈现出来,增强了画面的奇幻感和艺术感染力。
二、北京故宫藏《搜山图》的表现手段和技法特征
2.1 以形象塑造为主的表现手段
在形象塑造上,北京故宫藏《搜山图》极具特色。神兵神将们的形象高大威猛,通过对其面部表情的刻画,如怒目圆睁、紧锁眉头等,展现出他们的勇猛与坚定。其身体姿态多样,有的挥舞兵器,有的策马奔腾,充满了动感与力量感。在服饰铠甲的描绘上,画家细致入微,铠甲的鳞片、服饰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也进一步凸显了神将们的威严。
魔怪形象则着重表现其惊恐与挣扎。如有的魔怪在逃跑时,身体扭曲,眼神中透露出恐惧;化作女子的魔怪,虽面容姣好,但神色慌张,衣衫褴褛,展现出在追捕下的狼狈。对于魔怪的原形动物,画家抓住其特征进行夸张表现,如老虎的凶猛、狐狸的狡黠等,使魔怪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画面中人物与动物的比例协调,通过人物与动物的互动,如神将对魔怪的追捕、鹰犬对野兽的追逐等,营造出紧张的情节冲突,使整个画面充满故事性。
2.2 兼容并包、极具时代感的技法特征
该图在技法上兼容并包,体现了时代特色。在笔墨运用上,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的细腻风格,线条勾勒精准流畅,如人物的衣纹、兵器的轮廓等都用线条细致描绘,铁线描的运用使衣纹刚劲有力,生动地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和人物的动态。同时,在山石树木的描绘上,又借鉴了南宋刘松年的风格,皴法豪纵,通过不同的皴擦方式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质感,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色彩运用方面,采用工笔重彩技法,色彩鲜艳丰富。以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为主,这些颜料色彩鲜艳且持久,使画面历经岁月依然光彩夺目。神将的铠甲多用金色、银色等亮色描绘,突出其华丽与威严;魔怪的色彩则相对暗沉,以墨色、赭石等为主,体现其邪恶与诡异。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好地表现出正邪对立的主题。
三、搜山图的艺术影响
3.1 历代对搜山题材绘画的评价
历代对搜山题材绘画评价颇高。从绘画史角度看,搜山图以其独特的题材和精彩的表现手法,在绘画发展历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虽未直接提及搜山图,但对类似题材绘画的艺术价值有所肯定,认为这类绘画能够展现画家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对一些搜山图的笔墨技巧和形象塑造给予赞赏,称其“笔法精妙,形象生动”。明清时期,文人画家对搜山图的评价也较为积极,认为其不仅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3.2 搜山题材绘画的艺术影响
搜山题材绘画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在题材拓展上,为后世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许多画家借鉴搜山图的题材,创作出各种变体作品,如将搜山场景与其他神话故事相结合,或者改变画面的主角和情节,使这一题材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绘画技法上,其工笔重彩的技法和独特的笔墨运用,影响了后世工笔画的发展,后世画家在色彩运用、线条勾勒和形象塑造等方面都从搜山图中汲取经验。搜山题材绘画通常采用长卷形式,如北京故宫藏《搜山图》卷,这种构图方式能够容纳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节,通过巧妙的场景转换和人物安排,使画面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感,对后世长卷绘画的构图布局产生了影响。宋代《搜山图》具有明显的院体画风格,讲求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这种风格在后世的宫廷绘画和一些民间绘画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搜山题材绘画中充满了奇幻元素,如各种妖魔鬼怪的形象、神将们的神奇法术等,这种奇幻风格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产生了一定的拓展作用,为后世的奇幻题材绘画提供了灵感来源。在文化传承方面,搜山题材绘画通过神将搜捕妖怪的场景,影射了当时社会官兵对百姓的欺压等现象,这种借古讽今、以神话故事反映社会现实的手法,为后世绘画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使绘画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也成为了反映社会问题和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
北京故宫藏《搜山图》作为传统搜山题材绘画的代表作品,无论是从内容渊源、表现手段,还是艺术影响来看,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绘画艺术、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