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居住区景观雨水管理设计策略研究
刘长银
身份证号:370302197505174810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内涝问题。传统的雨水管理方式往往依赖于大量的硬质设施,如排水管网和水库等,无法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尤其在居住区,面对日益增多的暴雨事件,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提升雨水管理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水环境污染,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海绵城市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雨水管理模式,通过模拟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渗透、存储、净化与利用,从而解决传统雨水管理模式的弊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系列绿色基础设施和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存储和释放雨水。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背景与理论基础
海绵城市理念源于对城市水循环过程的深刻理解,它强调通过自然模仿和生态建设来恢复城市的自然水文过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不透水表面,如水泥、沥青等,阻碍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导致了雨水的迅速流失和城市内涝的发生。而海绵城市理念提出的目标是通过构建渗透性强、具有自然调节功能的雨水管理系统,尽可能模拟自然环境的水文循环,确保雨水能够得到有效的收集、渗透、存储和利用。
具体而言,海绵城市理念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一是雨水的原位收集与渗透,减少雨水流失;二是通过绿地、湿地等自然设施实现雨水的存储和调节;三是对雨水的净化处理,确保雨水质量满足使用要求;四是雨水的合理利用,包括灌溉、景观水体补给等。通过这些措施,海绵城市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依赖,降低水污染和内涝风险,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居住区景观雨水管理的需求与挑战
随着居住区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居住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雨水管理问题。城市建设过程中,许多居住区采用了大量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这些材料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吸收能力,加剧了内涝问题。此外,由于居住区通常位于城市的低洼地带或边缘地区,其排水系统容易受到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导致排水不畅,从而产生水淹或积水现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居住区的雨水管理不仅需要考虑排水能力,还需要提高雨水的渗透、调节和利用能力。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提出的雨水管理策略成为了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思路。通过在居住区内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和低影响开发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雨水的流失,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并增强结构的弹性,减少暴雨对居住区造成的危害。
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居住区景观雨水管理设计策略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居住区景观雨水管理设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湿地公园等,是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雨水花园通过植被的根系吸收雨水并进行滞留,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内涝风险。透水铺装可以有效增加地面水的渗透,避免传统硬质铺装带来的水流快速外排问题。湿地公园则能通过自然净化和存储功能,增强雨水管理效果,同时为居民提供宜人的景观环境。
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的构建
在居住区内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道路、绿地等地表雨水集中收集到雨水储存池中,进行处理后用于园林绿化、清洁、冲厕等非饮用水用途。这不仅减少了对市政供水系统的依赖,还有效
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
增设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
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系统是近年来在城市绿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技术。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立面种植植物,不仅能有效吸收雨水,还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建筑物的节能效果。此外,绿色屋顶还能起到增强建筑物美观性和生态价值的作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包括透水性铺装、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目的是尽量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自然水文过程的干扰,最大限度地保持雨水的渗透性和调节功能。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城市在面临暴雨时有效缓解水流的暴增,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水环境的生态修复与管理
对城市中已有水体的生态修复和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提升居住区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恢复自然水体生态功能,如修复湿地、河流等,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稳定性。
四、案例分析与应用效果
通过对某城市居住区进行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采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管理设计策略后,该区的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通过增加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以及屋顶绿化等绿色基础设施,居住区的雨水渗透率大大提高,雨水的滞留和储存能力显著增强。此外,通过建设雨水回收系统,居住区的非饮用水消耗大幅下降,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整体来看,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该居住区的抗内涝能力,还优化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结论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居住区景观雨水管理设计策略,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雨水管理方式中的许多问题,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内涝的发生,并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与传统的硬质排水系统不同,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雨水的就地渗透、储存与利用,通过自然过程处理和调节雨水流量,减少对市政排水系统的依赖,避免大规模雨水外排带来的环境污染。通过实施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技术和雨水回收系统等措施,不仅能增强城市对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环境。具体而言,通过建立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和屋顶绿化等设施,能够有效吸收雨水,改善城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此外,雨水的回收和再利用能够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尤其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提供了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海绵城市理念将在居住区和其他城市环境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与管理,海绵城市理念有望为未来城市的绿色发展与生态修复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 苏义敬 , 王思思 , 车伍 , 等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 [J]. 南方建筑 ,2014,(03):39-43.
[2] 刘朝彪, 吴相利.“海绵城市”构建规划实施策略分析——以哈尔滨市群力雨洪公园为例[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4):3-5.
[3] 刘喆 , 王庆 . 海绵城市 : 从理念到实践 [J]. 建筑设计管理 ,2015,32(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