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作者

唐英斌

海南祥正司法鉴定服务有限公司 572000

引言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指在初始交通事故发生地及其附近,由初始事故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后续事故。初次事故造成车道占用、拥堵,后续车辆反应时间和空间压缩,碰撞时车速快、冲击力大,致死致伤率更高,造成更严重的交通拥堵,阻碍救援、延误救治,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1]。

一、高速公路二次事故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驾驶员安全意识薄弱与操作技能欠缺

驾驶员作为高速公路运行核心参与者,其安全意识薄弱与操作技能欠缺是诱发二次事故的首要因素。部分驾驶员接近事故现场时因好奇减速、停车“看热闹”,或使用手机分散注意力,对前方路况反应不及;接近事故区域未及时、充分减速,跟车过近,易追尾;长时间驾驶疲劳,会使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此外,应急处理能力不足,面对事故惊慌失措或犹豫不决,不当操作也可能直接引发二次事故。

(二)事故现场环境复杂及警示不足

事故现场环境复杂及警示不足,会大幅增加二次事故发生概率。当事人慌张常致三角警示牌设置距离过近,还存在反光差、被遮挡等问题,警车或救援车辆警灯也可能警示不佳。夜间、恶劣天气会降低视距,急弯、长下坡末端等路段视线受阻。此外,初次事故若涉及多车、严重损毁或人员伤亡,现场混乱,会压缩通行空间、干扰驾驶员判断,增加二次碰撞或碾压风险[2]。

(三)交通管理和应急响应存在诸多短板

高效的交通管理和快速的应急响应是控制高速公路二次事故的重要保障,但现实存在诸多短板。事故发生后,路侧可变情报板、导航软件、广播等信息传递不及时,后方车辆难提前应对。交通管理部门诱导方案启动慢,现场警力疏导不足,车流易混乱。社会车辆还常非法占用应急车道,阻碍救援。此外,多部门协调联动时沟通不畅、流程繁琐,救援处置时间长,增加二次事故风险。

(四)特定车辆状况和性能影响

虽然驾驶员和环境因素是高速公路二次事故主因,但特定车辆状况和性能也很关键。在靠近事故区域,车辆(特别是大型车辆)突发爆胎、发动机熄火等故障,若被迫停在行车道、弯道等危险位置,会成“新事故点”,后方车辆难避让,易碰撞。此外,严重超载的大型货车,自身质量大、惯性大,制动距离长、操控差、规避险情能力弱,接近事故现场难紧急制动或变道,易撞击造成严重伤亡[3]。

二、高速公路二次事故的预防对策

(一)提升驾驶员安全意识和技能

在驾驶员培养环节,应将防御性驾驶理念融入驾校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多层次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要培养驾驶员的预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向驾驶员普及二次事故的危害性、安全车距计算方法和三角警示牌设置规范等核心知识,并定期开展事故现场处置流程的模拟演练。在日常管理中,要综合运用电子警察、区间测速等技术手段严格查处超速、未保持安全车距等违法行为,对占用应急车道等危险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同时要指导驾驶员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包括保持充足休息、合理规划路线、控制车速、保持安全车距、正确使用灯光等。特别要重点培训事故后的规范处置流程:车辆能移动时必须立即停靠应急车道并开启双闪灯,在车后150-200 米处规范摆放警示牌,所有人员迅速撤离至护栏外安全区域,及时报警求助。通过系统化的安全教育、严格的执法监管和规范的应急处置培训,全方位提升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有效降低二次事故的发生风险。

(二)强化现场安全警示与防护

高速公路事故发生后,能否及时建立有效的安全防护区是避免二次事故的关键。要构建多层次防护体系:一是,规范警示标志设置,要求当事人和救援人员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在来车方向150-200 米外规范放置反光三角牌,并根据路况天气适当延长距离。同时推广智能防护装备,如车载自动报警系统、物联网智能警示牌等先进设备。二是,建立即时信息发布机制,监控中心接报后应立即通过可变情报板发布事故警示,并与导航平台实时共享路况信息。救援到达后要科学设置现场防护,用反光锥桶形成导流区,必要时部署防撞缓冲车。此外,要定期开展防护装备使用培训,推广符合国标的高反光警示牌,在重点路段预置智能预警装置,最大限度降低二次事故风险。

(三)优化交通管理与应急响应

优化交通管理与应急响应是预防二次事故的核心环节。在接警处置方面,要建立 " 一键联动 " 机制,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同步通知交警、路政、消防、医疗等多部门,并通过统一指挥平台实现事故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发布。

交通诱导应采取分级管控策略,在事故点上游实施远端分流、近端控流和现场疏导三级引导,动态调整管控措施。同时要严格应急车道管理,通过 " 技防 + 人防 " 手段,运用高清摄像头抓拍和移动巡逻相结合的方式,严查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确保救援通道畅通。在救援协同方面,要建立 " 一路多方 " 联勤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推行交警勘查、消防破拆、医疗急救同步作业模式,提高处置效率。对轻微事故实行快速处理机制,要求当事人拍照取证后立即撤离,对拒不撤离者依法严惩。此外,要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演练,优化应急处置流程,最大限度缩短事故处置时间,降低二次事故风险。

(四)加强科技应用与设施建设

随着车流量增长、极端天气频发,高速公路安全运行挑战严峻。传统管理手段难满足需求,需科技创新与设施升级,构建智能可靠的安全防护体系,为“平安高速”奠基。

在智能监测方面,要构建全覆盖的 AI 视频监控网络,重点升级事故多发路段的高清摄像头,增强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识别能力,并配备智能事件检测系统,自动识别事故、抛洒物等异常情况,实现秒级报警。在车路协同方面,应在危险路段优先部署 RSU 路侧设备,推动车载 OBU 终端普及,构建车车、车路实时通信网络,实现事故信息的即时共享与预警。基础设施改造要同步跟进,包括:增设隧道、弯道等重点区域的智能照明系统;优化危险路段的线形设计;完善避险车道等安全设施;保持标志标线的清晰醒目。同时要推动智能警示设备的应用,如联网三角警示牌、声光报警装置等,形成" 前端感知- 智能预警- 主动防护" 的全链条防控体系,为预防二次事故提供坚实保障[4]。

结语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危害巨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道路畅通。本文分析了其成因,涵盖驾驶员、现场环境、交通管理及车辆状况等方面。并提出预防对策,如提升驾驶员意识技能、强化现场防护、优化管理响应等。各方需高度重视,驾驶员规范操作,管理部门提升应急能力、加强协同。多方共同努力,才能降低事故发生率,筑牢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郭永乐 , 刘慧文 , 张卫华 , 等 .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4,47(04):173-176+181.

[2] 杨洋 , 王文慧 , 吴先宇 , 等 . 高速公路非常规交通事故研究综述 [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24,32(03):601-626.

[3] 安静方 , 张萌 , 周帅 .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的研究综述 [J]. 现代交通技术 ,2023,20(01):70-74.

[4] 王俊栋 , 广晓平 .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成因及预防研究 [J]. 青海交通科技 ,2020,32(06): 47-50+55 .

作者简介:唐英斌 1972-02-25 男 海南三亚 汉族 研究生 董事长 高级技师 研究方向: 司法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