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钢铁国企纪检监察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的困境与突破
王瑜
陕钢集团韩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韩城 715400
1 钢铁国企监督协同的现实需求
1.1 行业特性与监督挑战。陕西作为西北钢铁产业核心区域,其钢铁国企承担着保障区域经济稳定的重要使命。行业特性决定了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资金密集、流程复杂,某陕钢企业年采购金额超 200 亿元,工程建设项目超 50 个。传统监督模式下,纪检监察侧重人员纪律审查,审计监督聚焦经济数据核查,两者各自为政导致重复监督与监督盲区并存。2022 年陕西省属企业审计报告显示,钢铁行业因监督缺位造成的损失达3.2 亿元,凸显协同监督的紧迫性。
1.2 政策要求与理论意义。《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 加强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协同联动 "。在理论层面,监督贯通协同能够整合纪检监察的政治监督优势与审计监督的专业技术优势,形成 ′′1+1>2′′ 的监督合力。但目前学界对钢铁行业监督协同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缺乏对陕西区域特性的实证分析。
2 陕西钢铁国企监督协同的现实困境
2.1 体制机制障碍。陕钢集团现行制度中,纪检监察负责 " 违规违纪行为查处 ",审计监督聚焦 " 财务收支真实性核查 ",但在招投标违规、合同舞弊等交叉领域存在职责真空。某钢铁项目审计发现供应商围标线索后,因移送流程不明确,导致案件查办延迟23 天。此外,纪检监察以案件查办数量为考核核心,审计监督侧重审计报告质量,缺乏协同考核指标。这种导向致使部分部门为完成指标重复开展同类监督,2023 年某企业采购环节接受纪检监察与审计重复检查达5 次,耗费基层人力成本超800 工时。
2.2 信息共享壁垒。陕钢企业普遍存在监督系统分散问题:纪检监察使用廉政风险防控平台,审计部署ERP 审计模块,两者数据格式不兼容。某企业试点数据显示,手工转换审计数据至纪检系统需耗费 3 名员工 2 周时间,且错误率达 18%c 。同时,由于缺乏常态化信息交换渠道,导致监督信息滞后。2022 年某钢铁厂审计发现设备采购价格异常,但未及时通报纪检部门,致使相关人员继续违规操作3 个月,造成损失670 万元。
2.3 专业协同短板。纪检人员擅长党纪法规运用,审计人员精于数据分析,但联合监督中存在专业对话障碍。在某工程项目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的财务异常未被纪检人员及时识别为违纪线索,错过最佳查处时机。此外,陕西钢铁国企年均仅开展1-2 次跨部门培训,且内容多为政策宣贯,缺乏实战演练。某企业调研显示,63% 的监督人员认为未掌握协同办案技能。
3 陕钢企业监督协同的突破路径
3.1 制度体系重构:构建协同运行机制。陕钢集团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构建全流程协同规范体系。首先,制定《监督协同工作规范》,通过建立" 三张清单" 明确权责边界:职责清单细化纪检监察与审计在违规定性、数据取证等环节的分工;协作清单列举采购舞弊、虚报工程量等8 类必须联合查办的事项;流程清单对线索移送、联合检查等6 大环节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例如,在某炼钢技改项目中,依据流程清单,审计部门发现的设备采购价格异常线索在48小时内移送纪检监察,最终查处违纪人员3名,挽回损失1200万元。其次,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将协同成效纳入部门 KPI。设置 " 线索移送及时率 "" 联合监督覆盖率" 等5 项量化指标,对表现突出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汉钢公司实施该机制后,2023 年跨部门协作案件数量同比增长 120%,重复监督次数减少 70%,实现监督资源优化配置。
3.2 技术平台搭建: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陕钢集团斥资 1200 万元建设 " 秦风监督云" 数字化平台,通过三大技术创新打破信息孤岛。其一,构建数据中台整合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9 大系统数据,运用ETL 技术实现异构数据标准化处理,使数据转换效率提升 90% 。其二,开发智能预警模块,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 " 廉洁风险热力图 " 模型,通过分析采购价格偏离度、合同变更频次等 12 项核心指标,自动识别异常交易。2024 年第一季度,平台预警违规线索 37 条,其中 21 条转化为有效案件,预警准确率达 56.7%。其三,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监督数据全程存证。在某铁矿石采购项目中,通过区块链记录合同签订、验收结算等全流程数据,确保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有效杜绝供应商篡改数据、虚假验收等行为,节约审计核查时间60% 以上。
3.3 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复合型监督力量。陕钢集团实施" 双师双能" 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专业化监督队伍。在选拔机制上,建立" 政治素质 + 专业能力 + 实践经验" 三维评价体系,优先选拔既熟悉党纪法规又具备审计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开展" 三个一 " 专项培训:每年组织 1 次跨部门联合实训,设置招投标舞弊调查、财务数据穿透分析等实战课程;每季度举办 1 期案例研讨会,深度剖析 236 个典型案例;每月开展 1次 " 纪检审计微课堂 ",由业务骨干分享协同办案技巧。此外,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推行" 项目制 " 工作模式。在重大监督项目中,组建由纪检监察、审计、法务人员构成的联合工作组,通过 " 老带新 "" 交叉轮岗 " 等方式,快速提升团队协同作战能力。某企业试点数据显示,经系统化培养后,监督人员在联合办案中问题发现准确率提升 45%,案件平均办结周期缩短 30% 。
3.4 文化生态培育:营造协同监督氛围。陕钢集团从理念宣贯、活动实践、文化塑造三方面培育协同监督文化。在理念层面,通过内部刊物《秦风廉韵》、微信公众号" 陕钢监督在线" 开设专栏,宣传协同监督典型案例,强化" 大监督" 理念认知。在实践层面,开展" 监督协同攻坚月" 专项行动,针对采购招标、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监督。2023 年,在某焦化项目联合检查中,发现并整改问题 17 项,核减工程款 2300 万元,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在文化塑造层面,建立" 监督先锋榜" 荣誉体系,对在协同监督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将协同监督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通过举办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活动,推动协同理念深入人心。某企业调研显示,文化培育措施实施后,员工对监督协同的认同感从61% 提升至89%,跨部门协作主动性显著增强。
4 结束语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双重背景下,陕西钢铁国企推进纪检监察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既是破解监督效能瓶颈的现实选择,也是完善企业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通过陕钢集团等企业的实践探索可见,只有构建" 制度 + 技术 + 人才 + 文化" 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才能有效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监督资源、提升监督质效。
参考文献:
[1] 基于“审计监督合力”的国有企业多维度监督体系构建 [J]. 王颖 ; 郭银娟 ;汤小莉 ; 吴静文 .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21(01).
作者简介:王瑜(1986.10- ),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政工师职称;研究方向:国有企业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