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药用玻璃瓶生产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翠 梅涛

山东省药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6100

引言

药用玻璃瓶作为药品包装的核心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药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高活性药物等高价值药品的快速发展,对药用玻璃瓶的化学惰性、机械强度及外观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生产工艺作为决定玻璃瓶性能的关键环节,其优化与改进对提升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1 药用玻璃瓶生产工艺流程

1.1 原料配制与熔制

药用玻璃瓶的生产始于原料配制,主要成分包括二氧化硅(SiO ₂)、氧化硼(B ₂ O ₃)、氧化钠 (Na20) )等,不同配方决定玻璃类型(如Ⅰ类硼硅玻璃、Ⅱ类钠钙玻璃)。原料需高纯度,避免铁、硫等杂质影响透明度或引发析出物。配制后送入熔炉,在 1500\~1600℃高温下熔化成均匀玻璃液。熔制过程中需精确控温,温度过低会导致未熔颗粒(结石),过高则可能挥发关键成分(如硼),影响化学稳定性。熔融后的玻璃液需均质化处理,通过搅拌或气泡去除技术确保无缺陷,为后续成型奠定基础。

1.2 成型与初冷却

熔融玻璃液通过供料机定量滴入成型模具,采用吹塑成型(适用于小口径瓶)或压制成型(适用于大口径瓶)。吹塑成型依赖压缩空气将玻璃液吹胀贴合模具内壁,需控制气压和模具温度,避免壁厚不均或表面褶皱。压制成型则通过冲头将玻璃液压入模腔,适合制造平底瓶,但需防止冷却过快导致应力裂纹。成型后的玻璃瓶需经初冷却,在输送带上自然降温至约 500C ,此阶段若冷却速率不均,可能造成变形或微裂纹,影响后续退火效果。

1.3 退火与表面处理

初冷却后的玻璃瓶进入退火炉,在 500600C 下保温并缓慢降温,消除内部应力。退火工艺直接影响产品机械强度,若温度曲线不合理,残余应力会导致灭菌或运输时破裂。退火后,部分产品需进行表面处理,如内壁硅化涂层(减少药物吸附)或硫化处理(增强耐磨性)。高端药用瓶还需中性化处理,通过硫酸铵蒸汽降低表面碱金属含量,确保pH 稳定性。最终经质检(如偏振光检测应力、目检外观缺陷)后包装出厂。整个流程需严格监控各环节参数,确保符合GMP 及药典标准。

2 生产工艺对药用玻璃瓶质量的影响

2.1 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生产工艺深刻左右着药用玻璃瓶的化学稳定性。在熔制环节,温度控制是关键。若温度过高,玻璃原料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发生过度反应或挥发,改变玻璃的化学组成,使其化学稳定性下降,易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而成型过程中,若模具清洁度不够,杂质可能混入玻璃中,形成化学不稳定点,增加药品与包装材料相互作用的风险。退火过程同样重要,它有助于消除玻璃内部的应力。若退火不充分,玻璃内部应力残留,可能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微裂纹,为药品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提供通道,破坏药品的化学环境,影响药品质量和疗效。

2.2 对机械强度的影响

药用玻璃瓶的机械强度受生产工艺影响显著。成型时,压力和时间把控至关重要。压力不足或成型时间过短,瓶壁厚度不均匀,薄弱处易在受到外力时破裂,降低玻璃瓶的抗压、抗冲击能力。而熔制温度若不合适,会影响玻璃的黏度和流动性,进而影响成型质量,导致机械强度不达标。退火环节也不容忽视,合适的退火温度和冷却速度能提升玻璃的韧性。若退火温度过高或冷却过快,玻璃易产生脆性,降低机械强度。

2.3 对外观质量的影响

生产工艺对药用玻璃瓶外观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成型过程中,气泡和条纹是常见外观缺陷。若成型压力不稳定或模具设计不合理,易产生气泡,影响玻璃瓶的透明度和美观度;条纹则可能是原料混合不均匀或成型速度不当导致,降低玻璃瓶的整体质感。退火后,表面平整度也是重要指标。退火不均匀会使玻璃表面出现变形或不平整,影响外观质量。此外,生产工艺还会影响玻璃的透明度和光泽度。若熔制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玻璃可能呈现浑浊或光泽度不佳的状态。

3 药用玻璃瓶生产工艺改进实践

3.1 原料配方优化与杂质控制

药用玻璃瓶的性能直接取决于玻璃配方,传统钠钙玻璃易出现析碱和耐水解性不足的问题。改进实践中,采用硼硅酸盐玻璃(3.3 硼硅玻璃)替代传统配方,SiO ₂含量提升至80% 以上,B ₂ O ₃占比 12%13% ,显著增强化学稳定性。同时, jR 格控制原料杂质,如 Fe ₂ O ₃含量控制在 0.03% 以下,避免玻璃着色影响透光率。引入 X 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实时监测原料配比,确保 Na ₂ O、CaO、MgO 等成分波动不超过 ±0.2%. 。预熔阶段采用阶梯式升温工艺,在 1250C 下保温 3 小时,使玻璃液均化度提升 15% ,减少条纹缺陷。每批次原料均需通过 USP⟨660⟩ 重金属溶出测试,确保铅、镉等有害元素含量低于 1ppm,从源头保障药品包装安全性。

3.2 成型工艺智能化升级

成型工艺智能化升级是提升药用玻璃瓶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传统行列式制瓶工艺存在人工调节精度不足的局限,容易造成产品壁厚不均、瓶口变形等质量问题。通过引入智能闭环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成型过程的精准调控。该系统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控模具温度分布,结合先进控制算法自动调节加热参数,确保成型温度场均匀稳定。在压缩空气控制方面,采用分级压力调节策略,有效降低了瓶身应力集中现象。同时,集成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实现了瓶口尺寸的在线测量与自动补偿,显著提升了产品尺寸精度。这些智能化改进措施不仅提高了产品一致性,还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3.3 退火与检测技术精细化改进

退火工艺的精细化改进是确保药用玻璃瓶质量稳定的关键环节。针对传统退火窑温度控制精度不足的问题,采用多温区独立控温系统,根据不同产品特性制定个性化退火曲线。通过优化升温保温缓冷三阶段工艺参数,有效消除玻璃内部残余应力。配备高精度温度监测装置,实时掌握窑内温度场分布情况。引入全自动在线应力检测设备,实现产品应力等级的全面把控。同时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将工艺参数与检测数据有机结合,通过过程统计分析持续优化生产控制。这些改进措施显著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使药用玻璃瓶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要求。

结束语

药用玻璃瓶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是保障药品包装质量的关键。通过原料配方升级、智能化成型控制及精细化退火技术的应用,可显著提升产品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和外观品质。未来,随着检测技术与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药用玻璃瓶生产工艺将向着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为药品安全提供更可靠的包装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 斌 . 聚 丙 烯 生 产 工 艺 中 的 产 品 质 量 控 制 研 究 [J]. 造 纸 装 备 及 材料 ,2024,53(08):62-64.

[2] 杜培刚 , 王玉琪 . 玻璃纤维生产工艺技术优化与效益分析 [J]. 当代化工研究 ,2023,(19):179-181.

[3] 赵航 , 任亚恒 , 程煜 , 等 . 药用玻璃包装自动装盒系统设计与实现 [J]. 包装工程 ,2023,44(17):181-188.

[4] 解析药用玻璃瓶的包装和验收 [J]. 中国包装 ,2020,40(04):8.

[5] 张帅. 基于机器视觉的药用玻璃瓶缺陷检测[D].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