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利用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作者

俞泽斌

福建省永安市大湖中学 福建永安 366015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初中历史教学逐渐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跨学科综合育人的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现状,指出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不足、教学评价困难及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同时,结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章节内容,探讨了跨学科教学在实际课堂中的五条实施路径,包括主题单元设计、多元资源构建、多学科思维融合、项目化任务驱动和核心素养导向等。文章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策略,推动历史学科教育与综合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实现历史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的转变。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现状分析

1.当前教学中跨学科实践的实施情况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趋势。教师们尝试将历史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相结合,设计跨学科主题单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讲授“丝绸之路”时,教师可能会结合地理知识,探讨其路线和沿途地理特征;或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引入语文中的相关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然而,这些实践多停留在初步尝试阶段,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整合。许多教师在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是将不同学科的内容简单拼接,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境

在实施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教学内容的整合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融合,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跨学科的联系。其次,教学方法多样化,但缺乏情境创设,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够深刻。此外,活动评价标准不统一,教师难以对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机会。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跨学科教学的深入推进。

3.教师教学观念与能力现状调查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直接影响跨学科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许多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只是简单地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组合,缺乏对其本质的深刻认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有效整合多学科资源。此外,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和课程设计的碎片化也限制了跨学科教学的深入实施。因此,探索切实可行的跨学科教学策略,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跨学科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实践路径

1.设计跨学科教学主题单元

设计跨学科教学主题单元需要以教材中的核心知识为主线,同时结合现实生活情境,构建具有学科融合性的教学任务。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鸦片战争》一课中,可以以“中西冲突与近代中国的开端”为主题,融合地理与政治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英国发动战争的地理、经济背景,以及战争对中国领土主权与民族意识的冲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查阅不同时期的地图,观察《南京条约》签订前后中国的国土变化,从而认识外来侵略与国家主权的密切关系。这种主题单元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影响。

2.构建多元整合的教学资源

多元资源的整合能打破教材的单一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支撑。以《新中国的成立》为例,教师可补充1949年前后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如开国大典的影像、毛泽东《向全国人民的宣言》全文、以及部分红色文学作品片段,构建“视觉+文本+叙述”三位一体的资源体系。教学中,学生可通过观看历史影像,感受国家建立初期的社会氛围;阅读政治文献,理解新政权的价值理念;分析文学作品,体会普通百姓对时代变革的期待。通过多种媒介资源的整合,学生在多通道的信息接收中形成更具整体性与现实感的历史认知。

3.融合多学科方法与思维方式

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视角来思考历史问题。在讲授《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时,可融合法律学科,讨论“一国两制”的法理依据;在《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专题中,融合科学课程,引导学生分析“两弹一星”技术突破的科学基础及其对国家安全的意义。此外,可借助语文学科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人物(如戚继光、孙中山等)撰写小传,使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还原中培养语言表达与逻辑建构能力。这种方法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学生多维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4.实施项目化学习与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

项目化学习强调“以学为中心”,通过实际任务推进知识的应用。在学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时,教师可设定“历史人物辩论会”项目,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别扮演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林则徐等,通过辩论形式表达其执政理念、历史成就与局限。活动前,学生需自主查阅相关史料,撰写人物陈述稿,活动中则需与他人进行逻辑博弈。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资料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也让学生通过“历史重演”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这种项目式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历史思维水平。

5.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维度

跨学科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以《改革开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家乡四十年变迁”专题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采访家中长辈、整理家乡老照片、查找地方志资料,通过对比城乡面貌、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变化,理解历史不仅存在于课本,更体现在百姓生活中。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观察力,也强化了其对改革成果的理性认知与价值判断。此外,在课程反思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国家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科技进步与人的关系、国家政策与民生改善的联动,帮助学生树立人文关怀、科学精神与时代责任感等核心素养。

结束语:

跨学科教学为初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边界,也提升了其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从主题设计到项目实施,从资源整合到素养培养,跨学科教学推动了历史课程的重构与深化。然而,要实现真正高效的跨学科教学,还需在教师培训、课程制度、资源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的历史教学应在守正创新中探索融合之路,以更加开放、多元、协同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学科为基础、以融合为路径、以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转型。

参考文献:

[1]张海涛.跨学科融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5,(03):58-59.

[2]陈永贵.浅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0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