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初一新生人际自信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江爱军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君兰中学 

摘要:面对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部分初一新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信缺失。本文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探讨了提升初一新生人际自信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尊重学生主体性,聚焦个体差异,指向素养培育,是激发自我探索、实现精准施教、奠基终身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应通过构建参与式课堂、实施个性化辅导、创设实践场域、建立家校协同机制、等方式,多维度培养初一新生的人际自信。以期学生能在良性互动中突破人际交往困境,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初一新生;人际自信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在此背景下,关注初一新生的人际自信培养,对于帮助其顺利完成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培养初一新生人际自信的必要性

(一)契合心理需求,激活自我探索

初一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同伴关系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然而,由于社交经验不足,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新的人际环境,面临交往困境。这不仅影响学习,更可能引发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其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秉持这一理念开展人际自信培养,意味着要为学生搭建平等、包容的环境,鼓励其表达真实想法;要通过启发式、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练习人际技能;要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其形成积极自我认知。如此,才能真正契合学生内在需求,激发自我探索潜力。

(二)聚焦个体差异,精准施教引领

进入初中后,学生个体差异进一步凸显。有的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有的则较为内敛,不善表达。面对差异,传统教育往往采取"一刀切"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长此以往,人际交往积极的学生难以获得足够支持,而人际交往消极的学生更难得到针对性帮助[1]。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其人际交往模式、心理特点等,进而提供差异化指导。对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可给予更多展示机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则要通过个别谈话、小组辅导等方式,帮其找准问题根源,获得正面反馈。唯有从个体差异出发,才能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人际自信都得到应有培养。

(三)指向素养培育,奠基终身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正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指出的,学会合作与沟通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要求。培养初一新生人际自信,不仅关乎当下校园生活质量,更影响其一生的社会适应与职业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将这一理念融入人际自信培养,意味着要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开发综合实践类课程,如沟通技巧训练、团队协作项目等,在知行合一中强化能力;要引导学生将所学迁移至家庭、社区等场景,感受人际和谐的社会价值。如此,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具备适应未来的持续成长动力。

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培养初一新生人际自信的路径

(一)构建参与课堂,激活互动体验

传统课堂"满堂灌"现象普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表达与探究机会,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精心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即兴演讲等,为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体验沟通的乐趣,在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协调等技能,逐步建立人际自信。

同时,要努力构建"学生主导"的课堂文化。鼓励学生分享交往心得,畅谈成长感悟,教师适时引导,促进经验交流。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能获得同伴认可,增强自我效能感。久而久之,课堂将成为其展示才华、积累自信的舞台。

(二)实施精准辅导,突破成长瓶颈

部分初一新生由于个性内向、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融入集体,成长瓶颈日益凸显。对此,教师要做到"一生一案",有的放矢地提供个性化帮助。

首先,应充分发挥心理测评的"千里眼"作用。运用自信心量表、社交焦虑问卷等工具,客观评估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精准查找"短板"。在此基础上,制定个别成长计划,明确阶段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挑战自我[2]。

其次,对自信心严重不足的学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其觉察并修正负面自动思维,如"我很自卑""别人不喜欢我"等。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小目标达成法",即设置具体可行的社交小目标,如"每天和一个新同学打招呼",通过成功体验增强自信。教师还要通过随堂观察、谈心等方式,及时给予积极反馈,巩固学生信心。

(三)创设实践场域,强化真实体验

课堂培养是人际自信提升的重要途径,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为拓展学生视野,检验实践成效,学校还应积极创设各类实践场域,让学生在开放情境中强化交往技能。

一方面,学校可定期组织跨年级、跨班级的主题活动。如社团活动日、社会实践周、拓展训练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与不同背景的同伴开展深度合作,了解并包容个体差异,在协同中培养默契,积累自信。另一方面,教师还可精心设计"突破舒适区"的情景任务,如"午餐约陌生人""为他人服务日"等。学生迫使自己走出熟悉圈子,主动与他人互动,在适度焦虑中直面恐惧,突破心理障碍。

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创设线上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论坛、兴趣小组等,在虚拟空间畅所欲言,积累网络交往经验。线上互动可降低面对面交流的不安全感,但仍需教师及时引导,防止学生过度依赖。

(四)建立协同机制,营造支持生态

人际自信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学校应主动联结家庭,构建协同培养机制,形成合力。

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等平台作用,向家长宣讲人际自信培养理念,转变"唯分数论"观念。可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引导家长正视孩子人际需求,在日常交流中给予积极关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定期沟通学生在校表现。对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要走访家庭,了解其成长背景,提供针对性建议。如引导家长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感受等[3]。

此外,学校还要发动社区力量,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人际实践平台。如定期组织志愿服务、社区访谈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服务他人中感恩自信。长此以往,家校社协同发力,必将形成"向自信生长"的支持性生态。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一进程中,提升初一新生人际自信,是关键一环。唯有从学生需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个别辅导、实践活动、家校合作等方面系统施策,创新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帮助其战胜人际交往困境,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人际自信的初一新生,终将成长为引领时代发展的优秀青年一代。

参考文献:

[1]许秀芬,李灵攀.初中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4,26(05):158-161+166.

[2]张岩,彭燕梅,于艳岚,等.初中生自尊在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的中介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24,53(20):1523-1528.

[3]肖海雁,杨丽丽,张宇,等.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4,19(14):95-97.

注:本文系顺德区教育科学小课题,课题名称“以学生为中心”课改理念下2024届初一新生人际自信培养的实践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君兰中学、碧江中学为例,课题编号:SDX202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