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建筑学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

刘靖斋

永顺县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湖南湘西 416700

摘要:乡村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人口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乡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从现状空间布局来看,部分乡村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村庄布局混乱等现象,导致资源浪费与发展受限。在建筑风貌上,传统民居逐渐凋敝,许多新建建筑缺乏个性和特色,未能很好地与乡村环境相融合,危害了乡村整体风貌的和谐。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空间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营造等多个领域,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建筑学;乡村振兴;空间规划;建筑设计

1乡村振兴与建筑学关联概述

1.1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全面发展。生态宜居,强调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产业兴旺,要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提升乡村经济活力。治理有效,要求构建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生活富裕,就是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乡风文明,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这些目标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描绘了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

1.2 建筑学在乡村发展中角色定位

建筑学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它是乡村空间的规划者,通过科学规划,优化乡村土地利用,合理布局村庄和各类功能空间,为乡村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建筑学是乡村建筑的设计者,既有传承乡土和地域建筑文化的担当,又要设计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和审美标准的新业态建筑。再者,建筑学还是乡村环境的营造者,通过景观规划和设施建设中的建筑考量,营造宜居宜游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3 建筑学介入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必要性来看,乡村现有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状况难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凌乱的空间布局障碍了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摒弃乡土和地域特色的建筑不利于文化传承和个性乡村的塑造。而建筑学针对这些问题,能够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从可行性方面讲,建筑学拥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理论和经验经过适当调整和创新,完全可以应用于乡村建设。同时,伴随着各类社会资源进一步向乡村倾斜,也为建筑学介入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发挥平台和资金支持。

2建筑学在乡村空间规划方面应用

2.1 乡村土地合理利用规划

乡村土地资源丰富,但也存在利用低效、浪费严重等问题。借助建筑学知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状况。通过对乡村地形地貌、土壤质量、水源、物产、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土地用途、权属关系等社会经济因素进行评估,发掘乡村产业优势,科学布局生态保护、村庄建设、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功能区,为实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产循环利用、农产品加工落地生根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结合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资源,因地制宜营造宜景宜游生活休闲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

2.2 村庄布局优化设计

过去传统村落的布局多为自然形成,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在村庄布局时应充分发挥规划设计优势,科学划分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合理配置道路、给排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规划道路系统时,区分对外交通、户间道及机耕道等;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时,选择村庄中心或交通便利处,安排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设施,如幼儿园、老年娱乐、卫生防疫、广场、公共厕所和垃圾处理等场所,以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与发展潜力。

2.3 公共空间规划打造

公共空间对于村民交流与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在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中能够发挥显著作用。如凭借自然山体、溪岸堤坝、风景林、步道、亭台和空地等,营造乡村公园,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结合周边环境,规划建设露天广场,作为集会与文化活动场地,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恢复发掘历史遗迹和风土建筑,展示乡风民俗,传承历史文化,提升乡村文化氛围。

3乡村建筑设计的创新实践

3.1 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设计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统民居承载着乡土风貌和民俗文化。但因年代久远和缺乏维护,不少已破败湮没。建筑学在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通过了解评估传统建筑的结构工艺和文化价值,对有代表性的濒危民居修旧如旧,传承乡村建筑的乡土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在更新设计时进一步合理布局空间、优化使用功能,如一体配套卫生间、厨房等设施。既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又满足村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渴望与追求。

3.2 新型乡村建筑功能与形式设计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村民对新业态建筑的需求日益迫切。乡村建筑设计应当在“推陈出新”方面做功课。功能设计方面,应重点考虑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如为农户配置农具间、晾晒场,解决居住空间的通风、采光与隔音等问题,提升居住的方便性和舒适度。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进一步结合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运用坡屋顶、木质门窗、砖石砌体等乡村传统建筑元素,融合自然环境,打造特色风貌,以现代设计手法,实现传统继承与现代审美。

3.3 生态环保建筑设计在乡村的应用

乡村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生态环保建筑,建筑学应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设计之中。选址时兼顾通风采光,以降低能耗;选材时优先选取本地可再生材料,减少运输碳排放;推广节能灯具、节水器具,运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等技术,实现能源自给、水循环利用;推动旱改厕、垃圾无害化处理,打造生态、低碳、可持续的乡村宜居环境。

4乡村环境营造中的建筑学手段

4.1 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乡村景观涵盖自然与人文,是乡村的重要特色,建筑学在乡村景观营造方面大有可为。规划自然景观时,整合山水林田等资源,如治理边坡、疏浚河道、种植特色农产品、保护古树名木、落实育林护林措施,因地制宜营造乡村生态环境。设计人文景观时,结合乡村历史文化与民俗,打造特色景点和标志性作品,比如修复古民居、古道、古桥、古井、古池塘、庙宇、牌坊、名人墓等历史建筑,以提升乡村整体形象与吸引力。

4.2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建筑考量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应进一步融入建筑学考量。例如,道路规划设计应兼顾流量、通行能力与周边环境,顺应地形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并配套设置停泊与休闲设施;水利设施如引水渠、蓄水坝,其路径、位置、型式及材质应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同时,合理规划各种管线的布局和架(敷)设,避免杂乱无章,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的形象与品质。

4.3 营造特色乡村风貌的方法

特色乡村风貌是乡村的独特魅力所在,营造特色乡村风貌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制定统一的乡村风貌规划,明确乡村建筑的选址、布局、造型、体量、风格、材质等要求,确保乡村建筑风貌的协调性。其次,注重乡村环境的细节打造,如在庭院种植特色花卉、街道两旁种植特色树,以及设置具有乡村特色的路灯等。再者,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建设中,如以乡村的传说、故事为主题,打造文化景观墙和雕塑小品等。通过这些办法,营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乡村风貌。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学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显著。科学规划土地空间,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优化村庄布局,完善公共空间;传承乡土文化,打造环保与新业态建筑;通过景观营造、基础设施建设和风貌塑造,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和品质。这些成果表明,建筑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和底蕴。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建筑学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发挥专业优势,创新设计理念,加强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多维度解决方案。同时,注重培养乡村管理专业人才,提升建设质量。相信在建筑学的助力下,乡村建设必将大放异彩,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戴红岩.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建筑设计分析 [J]. 居业, 2025, (01): 106-108.

[2]吕俊.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J]. 新农民, 2024, (19): 7-9.

[3]周怡. 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乡村建筑设计传承与创新研究[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24: 691-692. DOI:10.26914/c.cnkihy.2024.021041.

[4]周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建筑的设计研究 [J]. 居舍, 2023, (13): 124-127.

[5]周斌,朱必丞.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建筑的设计研究 [J]. 建筑设计管理, 2023, 40 (02): 65-68+76.

作者简介:刘靖斋(1967.06)男,苗族,湖南永顺,大专,工程师,从事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