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陆文凯

泰州祥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

摘要:BIM技术通过数字化的三维模型整合建筑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了工程管理模式的革新。其在设计阶段支持参数化协同设计,施工阶段优化进度与资源管理,运维阶段建立可视化资产管理体系,有效提升项目效率并降低风险。打破了传统工程各环节的信息差,推动跨专业协同与决策优化,为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BIM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工作

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存在信息割裂、协同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各阶段数据断层导致决策失误频发。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创建包含几何与非几何信息的数字孪生模型,为项目管理提供统一的数据载体。BIM技术贯穿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实现信息无损传递与动态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碎片化的管理方式。

一、规划设计阶段的应用

(一)参数化协同设计推动方案高效变更

通过建立包含几何参数、材料属性、空间关系等要素的关联式模型,设计师可快速调整关键参数驱动全局设计变更。例如,在调整建筑层高时,模型自动更新相关结构构件尺寸及机电管线标高,避免传统设计中因局部修改引发的连锁错误。多专业协同平台实现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模型的实时整合,利用碰撞检测功能提前发现管线穿梁、设备占位等冲突问题,减少设计返工。

(二)性能化分析辅助科学决策

通过集成环境分析工具,设计师可直接提取模型中的空间形态、围护结构等数据,进行日照辐射、风场分布、热工性能等模拟计算。在场地布局阶段,通过风环境模拟优化建筑朝向与间距,降低冬季冷风渗透影响;在立面设计时,结合采光分析调整开窗比例,平衡自然采光与能耗控制需求。对于绿色建筑项目,模型数据可对接能耗模拟软件,评估不同节能技术组合的综合效益。

(三)三维可视化提升多方协同效率

通过将抽象二维图纸转化为立体模型,业主、施工方等非专业人员可直观理解空间关系与设计意图,减少信息误读风险。在方案比选环节,利用VR技术构建沉浸式漫游场景,使决策者身临其境体验不同设计方案的流线组织、尺度感受及材质效果,例如对比中庭挑空高度对空间氛围的影响。对于复杂公共建筑,模型可动态演示消防疏散路径、无障碍设施布局等关键设计内容,辅助管理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查。

二、施工建造阶段的应用

(一)施工进度模拟

BIM技术在施工进度管理中通过4D模型(三维模型+时间维度)实现建造过程的可视化推演。将施工计划与模型构件关联后,可动态模拟各工序的开展顺序及空间冲突,例如塔吊运行轨迹与材料堆场的位置干涉预警。项目管理团队通过进度模拟识别关键路径,优化资源配置方案,如调整混凝土浇筑与钢结构吊装的衔接时序。当发生设计变更或工期延误时,模型快速重构施工逻辑关系,对比多套调整方案的可行性。现场管理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查看实时进度与模型的偏差,及时协调解决材料短缺或工序滞后问题。

(二)预制构件数字化生产

基于BIM模型的构件参数化信息,预制加工厂可直接导出生产数据驱动数控设备精准下料。例如钢结构节点板尺寸、混凝土预埋件位置等加工信息通过模型导出,消除人工读图误差。每个预制构件嵌入唯一识别二维码,关联其规格参数、安装位置及质量检验记录[1]。施工现场通过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实时调取构件三维定位信息,指导吊装团队快速完成拼装。对于异形幕墙单元等复杂构件,模型数据驱动三维激光放样,确保现场安装精度。。

(三)施工现场实时协同

BIM协同平台整合设计模型、施工方案与验收标准,形成质量管理闭环。技术交底阶段,施工人员通过AR设备叠加模型与实体结构对比,直观理解复杂节点做法。质量检查时,采用三维扫描仪获取现场点云数据,与BIM模型自动比对分析平整度、垂直度等指标偏差。发现质量缺陷后,平台自动生成整改任务并关联责任班组,追踪问题处理进度。安全管理模块通过模型识别高危作业区域,如临边洞口与大型机械作业区,自动触发电子围栏警示。多方参建单位通过协同平台共享施工日志、变更指令与验收报告,确保信息传递透明可追溯。

三、运维管理阶段的应用

(一)资产管理

BIM技术在运维阶段的核心应用之一是构建可视化的资产管理系统。竣工BIM模型集成了建筑所有构件的关键信息,包括设备型号、安装日期、维护记录及供应商联系方式等。运维人员可通过三维模型快速定位设备位置,如查找隐蔽管线的阀门或电箱回路,大幅减少传统依赖纸质图纸的检索时间。系统可设置智能提醒功能,自动推送设备保养周期提示,如空调滤网更换或消防系统检测,当设备出现故障时,模型关联的运维手册和维修视频可即时调取,指导技术人员高效排除故障。

(二)能源管理

BIM模型与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结合,可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精细化监控与管理。通过集成暖通、照明、电梯等设备的运行数据,系统能可视化呈现各区域的实时能耗情况,识别异常耗能点。例如,模型可分析不同时段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结合occupancy数据优化温控策略,避免无人区域的能源浪费[2]。运维团队还可利用历史能耗数据对比不同季节的用电规律,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节能方案,如调整新风系统运行时段或优化照明控制逻辑。对于绿色建筑,BIM模型可辅助进行碳排放分析,帮助管理者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如光伏发电系统的扩容或储能设备的配置优化。

(三)应急管理

BIM技术在应急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中。模型可集成消防系统数据,实时显示安全出口、消防设备位置及疏散路线,帮助安保人员快速制定逃生引导方案。当传感器检测到烟雾或高温时,系统自动联动BIM模型,高亮显示受影响区域及最近的灭火设备,提升应急响应效率。此外,BIM的空间管理功能可优化建筑使用效率,如分析会议室、办公工位的利用率,辅助企业调整空间布局或实施共享办公策略。对于商业综合体,人流模拟功能可预测高峰期的拥堵区域,优化导视系统或商铺分布,提升用户体验。

四、结论

BIM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单点效率提升,更在于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体系。随着技术标准的完善与协同机制的建立,BIM将深度融入建筑工业化进程,推动行业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陈康.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2024(25):58-60.

[2]丁雨泽.BIM技术在民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散装水泥,2024(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