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四川省旅游安全应急管理机制路径研究

作者

吴建军

四川六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610095

摘要:四川省作为西部旅游核心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但地质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旅游安全应急管理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依托四川省旅游协会旅游安全分会的实践,提出 “数据驱动多元协同区域适配” 三位一体的应急管理优化路径,构建全周期应急管理体系。研究成果在动态风险评估、多主体协同及区域差异化策略方面具有创新性,为全国复杂地理环境下的旅游安全应急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稳定。

关键词:旅游安全;应急管理;多主体协同;科技赋能

四川省作为我国旅游资源大省,2023 年接待游客量超 8 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 1.2 万亿元,在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龙门山断裂带贯穿全境,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城市景区人流密集,如成都宽窄巷子日均客流超 10 万人次,旅游安全问题严峻。2020 - 2023 年间,全省发生 1250 起旅游相关安全事故,造成 8.7 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暴露出应急管理机制存在风险预警滞后、协同效率低下、区域适配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四川省旅游协会旅游安全分会积极探索创新应急管理模式。本研究旨在总结其经验,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为全国旅游安全应急管理提供借鉴,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一、动态风险评估机制

在四川省旅游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中,动态风险评估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风险评估多依赖静态模型,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和游客行为,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准确的预警。而创新的动态风险评估机制整合了气象数据、游客 GPS 轨迹、社交媒体舆情及景区监控等多源数据,借助 AI 技术构建起动态风险评估模型,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气象数据能够提供天气变化的实时信息,比如暴雨、大风、雷电等恶劣天气的预警,为预测地质灾害、雷击风险等提供基础依据。游客 GPS 轨迹则能反映游客的实时位置和行动路径,有助于了解游客在景区内的分布情况,当游客聚集在危险区域时,能及时发出警报。社交媒体舆情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景区情况、遇到的问题等,都可能成为风险预警的线索。景区监控则从直观层面实时捕捉景区内的动态,如道路状况、设施运行情况等。以峨眉山景区为例,2023 年借助该模型成功预警雷击风险 3 次。在模型的监测下,一旦气象数据显示有雷电活动,结合游客 GPS 轨迹确定游客所在区域,就能提前向游客发出预警信息,引导游客前往安全地带,有效避免了游客伤亡事故。这不仅保障了游客的生命安全,也维护了景区的正常运营秩序。

二、多主体协同响应机制

多主体协同响应机制是四川省旅游安全应急管理的核心优势之一,通过构建四维协同框架,实现了政府、企业、社区和游客的全方位协作。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优化 “省市县乡镇” 四级指挥体系成效显著。在 2024 年乐山大佛景区洪灾中,基层应急响应时间大幅缩短,乡镇应急小组迅速响应,仅用 10 分钟就启动应急预案,转移游客 500 人。这得益于四级指挥体系的高效运转,上级指令能够快速传达至基层,基层应急力量也能及时行动,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统筹协调能力。企业作为重要的补充力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景区 AED 设备覆盖率提升至 85%,为突发疾病的游客提供了及时的急救保障。共享氧气系统在峨眉山景区的推广,使得高原反应死亡率下降 40%,有效保障了游客的生命安全。企业通过这些实际行动,提升了景区的应急救援能力,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社区嵌入为应急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乡镇应急志愿者网络,2024 年累计开展防灾演练 120 场,培训志愿者 3000 人次。这些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协助政府和景区进行救援、疏散游客等工作,成为应急管理中的重要辅助力量。区块链资源调度技术的应用,更是为救援物资分配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雅安泥石流事件中,物资调配误差率降低 12%,平台详细记录物资流向 1200 条,各节点确认时间平均为 3 秒。

三、区域差异化应急策略

四川省地理环境复杂,山区景区和城市景区面临的安全风险差异显著,因此区域差异化应急策略成为保障旅游安全的关键举措。山区景区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发,部署无人机巡查与卫星通信系统,并构建 “监测疏散转运” 链式预案,是提升灾害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以四姑娘山景区为例,2024 年通过无人机巡查,能够及时发现山体裂缝扩展等风险。无人机可以深入到人员难以到达的危险区域,获取详细的地理信息和地质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风险,景区能够迅速关闭高危区域,防止游客进入危险地带。在灾后,链式预案发挥作用,救援力量能够迅速展开行动,高效地进行人员疏散和转运,使得灾后 48 小时黄金救援效率提升 50%。这种针对山区特点的应急策略,有效保障了游客的生命安全,减少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四、科技赋能与长效机制

科技赋能与长效机制为四川省旅游安全应急管理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保障,是实现旅游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四川省医院协会共建的 “旅游医疗急救生态圈”,充分体现了科技在旅游安全应急管理中的巨大作用。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游客急救信息与医疗机构的实时共享。当游客在景区内突发疾病或遭遇意外受伤时,景区工作人员能够迅速将游客的基本信息、病情等发送至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可以提前做好急救准备,派出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救援。2024 年累计完成紧急转运案例 800 余起,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为游客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生态圈的建立,整合了旅游和医疗资源,形成了高效的急救体系,是科技赋能旅游安全应急管理的成功范例。设立灾后重建专项基金,是保障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九寨沟地震为例,地震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灾后重建专项基金发挥了关键作用,优先修复交通节点,使得景区能够尽快恢复运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整合四川省旅游安全分会的实践经验,构建了 “技术赋能 + 机制创新 + 区域适配” 的应急管理优化路径。该研究成果不仅为四川旅游安全提供解决方案,也为全国复杂环境下的应急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有助于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重目标。然而,未来仍需关注基层应急能力薄弱、技术依赖风险及隐私保护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翟向坤,蔡克信.中国式新安全格局保障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24,39(01):15-17.

[2]崔益锋.旅游安全的政府管理政策研究[C]//中国旅游研究院.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绍兴市游客中心有限公司;,2013:28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