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三新背景下实现初中数学“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皮倩清 

广西百色市西林县古障镇初级中学 533507

摘要 :在“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中考)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三问”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三新”背景出发,深入探讨初中数学“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实施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三新背景;初中数学;三问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三新”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生的体验;新中考则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三问”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新”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滞后

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三新”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更加多样化和灵活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局限,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这也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四)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三新”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不足。一些教师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只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展示,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开展互动教学等。这使得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一)“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问”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出问题以及有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三问”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问什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层次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一次函数的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怎么问:教师要巧妙地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方式。提问的时机应该选择在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的时候,避免过早或过晚提问。提问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直接提问、反问、设问等。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的长度是多少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从而引出勾股定理。

问后如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总结。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也应该肯定学生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完善答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当学生回答出勾股定理的公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公式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三问”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等。通过不断 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师生互动:在“三问”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互动。这种互动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确保问题的有效性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问题的依据,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问题。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何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些问题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思维特点等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难易适中、层次分明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何提取公因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何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和层次性: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同时,问题还应该具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例如,在讲解“圆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设计如下问题:“什么是圆的半径和直径?”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圆的基本概念。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如下问题:“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相对复杂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圆的性质。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何利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更加具有挑战性,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巧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情境可以是生活实际情境、数学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例如,在讲解“概率”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抽奖的情境:“在一个抽奖箱中有10个球,其中5个红球和5个白球。如果随机抽取一个球,抽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呢?”通过这个情境,引出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

把握提问时机,提高提问效果: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选择在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提问。提问过早,学生可能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无法有效思考问题;提问过晚,可能会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

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如直接提问、反问、设问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不同的提问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不同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运用反问的方式提问:“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这种反问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三)有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也应该肯定学生的思考过程。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如果再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下,可能会更准确。”这种鼓励性的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完善答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当学生回答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这个结论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证明方法。 总结归纳,巩固知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总结归纳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进行。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总结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解法,如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法。

五、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为了探索“三新”背景下初中数学“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某初中数学教师在八年级(1)班进行了实践研究。该班级共有40名学生,数学基础较为扎实,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希望通过“三问”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二)实施过程

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 (1)“如何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如何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 巧妙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例如,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在一个水果店中,苹果和香蕉的价格分别为每斤3元和2元。小明买了3斤苹果和2斤香蕉,共花费13元。那么苹果和香蕉各买了多少斤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把握提问时机,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如直接提问、反问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有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例如,当学生回答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后,教师说:“你的回答很准确,思路也很清晰。那么,你能给大家讲解一下代入法的具体步骤吗?”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答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例如,在讲解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后,教师总结归纳了代入法和加减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法。

(三)实践效果

1.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通过“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思考和探索,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2.学生思维能力增强

“三问”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根的判别式的含义和应用,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技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预习和复习,积极思考问题,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证明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通过“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例如,在一次单元测试中,该班级的平均成绩比上一次提高了10分,优秀率也有了显著提高。

结论与展望

“三问”课堂教学模式在“三新”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出问题以及有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三问”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然而,“三问”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问题设计的难度把握不够准确、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高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未来,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形式。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互动教学等。同时,教师可以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三问”课堂教学模式为“三新”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应用“三问”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华. “三新”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2):34-35.

[2] 李明. 初中数学“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8):45-47.

[3] 王丽. “三新”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20.

[4] 赵强.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J]. 数学教学通讯,2021(15):56-58. [5] 刘洋. “三问”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大世界,2022(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