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潘宁康

广州市白云区头陂小学 510540

摘要:环境保护教育对小学生具有双重战略意义——既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时代要求,更是塑造儿童生态价值观的关键抓手。以往研究证实,仅靠课堂知识传授难以有效培育环保行为,需通过情感唤醒与具身体验实现知行转化。基于此,本文探讨通过构建"自然浸润"教育模式,将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为载体,开展实践探索。

一、帽峰山生态与科教价值综述

帽峰山森林公园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位于广州市东北部的帽峰山森林公园,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园内记录了143种鸟类,包括1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帽峰山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还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是广州近郊的“天然绿肺”。作为科研监测站点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帽峰山为生态学研究和环境科普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本活动面向小学高年级学生,设计一项基于帽峰山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教育项目。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基本的环保行为习惯。教学设计遵循项目式学习理念,以“森林守护者行动”为主题,将课堂学习与实地体验相结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组织形式上,活动以一次帽峰山实地参观考察为核心,辅以课前准备和课后拓展三个阶段展开。

在准备阶段,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讲解了广州市及帽峰山的生态概况和基本的环保知识(如垃圾分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意义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知框架。随后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并设计在实地考察中的任务,比如观察某种植物的叶片形态或记录不同地点的昆虫数量。教师引导各组在课前查阅资料、制定观察记录表,为实地活动做好工具和知识准备。

实践阶段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实地活动当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前往帽峰山森林公园开展野外学习。在园区讲解员的协助下,学生沿着科普步道边走边学,认识身边的树木和鸟类。比如,当走近一棵高大的樟树时,教师现场讲解其作为常绿阔叶林代表树种的特征和生态价值;学生们纷纷在自然笔记中绘制树叶形状并记录树下观察到的昆虫。这种沉浸式的观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随后,在休息区域开展了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学生们捡拾游人遗留的塑料瓶、纸巾等垃圾,集中后由老师讲解如何区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类别,并当场完成分类投放。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垃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增强了环保意识。最后,师生一起进行了“环保寻宝”游戏,例如根据准备的生物图鉴寻找指定的植物或鸟类,最先找齐的组获得“小小生态卫士”称号。整个实践阶段寓教于乐,学生们在大自然中度过了既充实又有意义的一天。

课后总结阶段,师生回到课堂对活动进行全面的交流与反思。各小组整理实地笔记和观察成果,在班会上轮流展示他们的发现:有的小组展示了在不同林地里采集的树叶标本,比较其形态差异;有的小组统计了不同地点观察到的鸟类数量,并绘制了简单的柱状图来说明生物多样性。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们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随后,每个小组基于此次经历讨论并拟定了一份环境保护倡议书,内容包括呼吁大家爱护身边植物、减少使用塑料制品、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等。倡议书由学生代表通过校广播和张贴宣传等方式向全校发布,向更多同龄人传播了环保理念。

最后,教师对整个项目进行了总结点评:肯定了学生在知识掌握、团队合作和环保意识方面的进步,指出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如个别同学由于体力原因中途感到疲劳,需要在活动强度上有所平衡),并鼓励学生将此次学习到的环保行为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三、教学成果与反思

帽峰山环境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有积极变化。认知上,学生初步了解了生态学概念,会识别基本的本地动植物,环保知识掌握率从60%提升到85%。情感上,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愿意为环保贡献力量。行为上,学生开始将环保意识转化为行动,如制止乱扔垃圾和参与植树活动。教学实践显示项目式学习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性,实地观察环节促进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然而,活动需考虑小学生体能,知识讲解与体验结合需更精确,评价方式需更客观。

为持续开展教育活动,还需要注意应该开发持续性环境教育课程,加强校内外协同指导,提升活动科学性和趣味性,保障安全;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不同水平学生都有收获。

结语

帽峰山森林公园作为自然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在自然体验中增长知识,形成情感认同和良好习惯。实践表明,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教育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方法。

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环境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政策强调生态文明教育应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小学阶段的环境保护教育对提升全民环境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至关重要。通过在自然环境中教育,我们能培养下一代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为美丽中国培育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屠晓雁.浅谈开展海洋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20,(84):7-8.

[2]李壮丽.环保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J].小学生(上旬刊),2025,(01):97-99.

[3]张永春.绿色筑底:让生态文明扎根校园——大连市西岗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工作[J].辽宁教育,2023,(04):9-12.

[4]周金霞.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17):32-33.

[5]李卫明,谢迪.当好“小湖长”,做好“小研究”——农村小学依据地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23,(18):28-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