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包苏日古嘎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第一小学  021300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阅读作为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核心能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但当前教学中存在方法单一、兴趣缺失等问题。如何打破“为读而读”的固化模式,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本文基于教学实践,从教学策略创新角度展开探讨,力求构建具有生命力的阅读教学新样态。

一、以生活为纽带,唤醒阅读感知力

(一)创设情境,建立文本与经验的联结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与特定情境互动的结果。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契合的情境,能有效激活先备知识,促进深度理解。教师应善于从文本中挖掘与学生日常经验相通的元素,通过情境再现、角色体验等方式,搭建文本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以《走月亮》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温馨场景,再通过多媒体呈现月夜美景,让学生在音乐与画面中初步感受文本意境。接着开展“月下寻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观察夜晚的月光、树影、虫鸣,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感。最后回归文本,对比作者的描写与自身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中情感。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阅读教学,使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承载生活记忆的载体。

(二)多元文本拓展,拓宽认知边界

互文性理论指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关联、相互参照的网状结构。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互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形成立体化的认知网络。教师应根据核心文本的特点,精心选择补充材料,设计比较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文本间穿梭,发现关联,深化思考。比如在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教师可补充科普短文《种子的旅行》,引导学生对比童话的想象与科学的真实。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现童话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种子以情感和命运,而科学文章则客观描述种子的传播方式。这种对比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培养了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学生提出:“童话不需要完全符合科学,因为它要表达的是情感和道理。”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正是互文阅读带来的宝贵收获。

二、以方法为支点,构建阅读思维体系

(一)问题驱动式阅读指导

问题导向学习理论强调,通过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链,从表层信息提取到深层意义建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问题的设置要兼顾认知层次,既要有事实性问题,也要有推理性、评价性和创造性问题。以《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三层次问题:第一层“文中列举了哪些科技成就”,训练信息定位与提取能力;第二层“这些成就如何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要求归纳整合与推理分析;第三层“如果你是一位发明家,最想解决什么现实问题”,鼓励创新思考与迁移应用。通过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更经历了完整的思维训练过程,掌握了提问- 探究- 表达的阅读策略。

(二)可视化工具辅助理解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通过可视化工具将抽象思维过程外显化,能够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时间轴等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建立知识联系,提升阅读理解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时间轴标注盗火 - 受罚 - 获救三个关键节点,并在每个节点补充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这一过程使学生清晰地把握了神话故事的结构特点。在学习《女娲补天》时,教师设计神话元素清单,引导学生从神奇物品、超凡能力、故事寓意三个维度进行归类分析。这种系统化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了神话体裁的认知框架,为后续同类文本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三、以习惯为根基,培育终身阅读者

(一)建立“阅读存折”制度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需要外部支持与内部动机的共同作用。“阅读存折”作为一种外部工具,通过记录、反思、分享等机制,帮助学生将阅读行为转化为自觉习惯。存折设计应注重过程性记录与反思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阅读数量,更重视阅读质量。在实践中,教师设计包含阅读时长、精彩句段、疑问清单、我的感悟等栏目的阅读存折。学生学习《梅兰芳蓄须》后,在存折中写道:“梅兰芳拒绝演出,就像《精卫填海》里的精卫,都用坚持对抗困难。”这种跨文本的联系,显示出学生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阅读网络。最后,还可定期组织存折分享会,让学生交流阅读收获,教师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使阅读记录不再是机械的任务,而成为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

(二)构建家校共读共同体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多个环境系统的影响,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构建家校共读共同体,能够为学生创设持续稳定的阅读环境,形成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家校共读不仅要注重形式创新,更要关注实质性的互动与交流。学校可开展“亲子共读挑战赛”,推荐《中国古代神话》《昆虫记》等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书目。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故事地图、角色档案卡等趣味任务,将《盘古开天地》的创世想象与《蟋蟀的住宅》的科学观察有机结合。通过定期举办家庭读书沙龙、亲子阅读心得分享等活动,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成长过程中。这种跨代际的阅读交流,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更在家庭中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

结语

阅读能力培养不是技巧的机械训练,而是思维与情感的共生过程。当教学回归“以生为本”的本质,通过生活联结、方法指导与习惯养成,阅读便能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工具与传统阅读的融合路径,让阅读教育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凡 .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7):42-44.

[2] 靳冬梅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5,10(8):54-57.

[3] 白红梅 .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 [J]. 小学阅读指南 ,2024(9):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