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生活资源的小学科学拓展课程开发与实施

作者

张欣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喇嘛小学 011517

摘要:基于生活资源的小学科学拓展课程开发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以生活化、实践性和安全性为核心的课程开发原则,结合课堂观察、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构建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强调课程内容与生活场景的深度关联,通过案例教学展示如何将生活素材转化为科学探究主题。研究结果表明,该课程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生活资源;小学科学;课程开发;实践应用

引言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学资源单一化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基于生活资源的课程开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日常物品及社区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元素,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既能降低学科知识的理解难度,又能增强知识的应用价值。

一、生活资源转化为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资源的筛选与整合

开发生活化科学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系统化的资源筛选标准。教师应当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选择具有普遍性、可操作性和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其中教科版小学科学”观察一瓶水”的课例,正是资源筛选的典型范例。该案例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水作为研究对象,既符合学生日常经验,又能承载”物质特性”的核心概念。在资源整合时,教师可将水的温度变化、形态转换、溶解现象等零散观察点,系统整合为”水的奥秘”探究主题。例如在观察水的液态特性后,引导学生对比冰块融化过程,建立固态与液态的关联认知;通过观察食盐溶解现象,延伸至生活中糖、奶粉等物质的溶解实验。这种结构化整合既保持生活资源的原真性,又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二)探究活动的梯度化设计

梯度化教学的核心在于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搭建循序渐进的探究台阶。以教科版三年级《影子的秘密》教学为例,教师可采取”观察现象—发现规律—迁移应用”的三级进阶设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具象思维特点,第一阶段通过日常场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晴天不同时段站立于操场固定位置,用粉笔实时描画影子轮廓,记录方位与长度的变化规律。这种真实观察能帮助学生建立”物体遮挡光线形成影子”的初步认知。当学生发现”影子总是与太阳方向相反”的共性后,第二阶段转入控制变量探究:提供手电筒、积木和白色卡纸,指导学生系统改变光源高度、物体摆放角度,用标尺测量影子尺寸变化。例如将手电筒从30厘米升至60厘米高度时,积木影子长度缩短约1/2,通过量化数据建立”光源位置影响影子大小”的科学概念。

第三阶段侧重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设置开放型任务:利用卡纸剪出动物轮廓,通过调整手电筒与幕布距离,在教室墙面创作”会变身的影子剧场”。在此过程中,教师逐步减少指导,仅提示关键要素(如光源稳定性、遮挡物形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试错完善方案。这种从具象观察到半结构化实验,再到自主探究的设计梯度,既规避了跨度过大的认知断层,又能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支架式引导中获得发展,使”影子形成条件”的核心概念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把控

(一)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真实情境的创设需要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科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探究的具体问题。其中《天气日历》课例,为此提供了实践范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连续记录半个月内每天的云量、降水量等天气现象,结合家庭晾晒衣物、户外活动等生活场景,分析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当学生发现连续阴雨导致衣物难以晾干时,自然产生”如何预测天气变化”的探究需求。这时教师再引入气象符号识别、简易气压计制作等内容,使抽象的气象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情境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观察、持续探究的内在动力。

(二)实践过程的安全保障

生活化实验的安全管理需贯穿”预防—监控—应急”全过程。比如在教科版《食物中的营养》实验中,涉及加热操作时,教师可将酒精灯改为恒温水浴锅,用温水浸泡花生替代明火烘烤来检测脂肪。同时制定”材料检查三步法”:课前筛查实验器具的完整性,课中监督器材使用规范性,课后回收残留物并消毒。例如检测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时,预先将碘液分装于滴瓶,指导学生佩戴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既保证实验效果又规避风险。通过可视化安全流程图和”安全小卫士”角色轮岗制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规范操作的自觉意识。

三、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构建

课程评价体系需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建立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估机制。在实施《用水计量时间》教学时,可采用”过程观察—成果展示—实践延伸”的三阶评价模式,全面反映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

在制作简易水钟的实践环节,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表跟踪学生的实验进展:是否准确记录不同水位下的滴漏速度、能否发现孔径大小与水流速度的关系等。当学生尝试用塑料瓶制作水钟时,教师可依据”方案设计的合理性””数据记录的规范性””问题解决的创新性”三个指标进行阶段性评分,将实验日志、改进草图等过程性材料纳入成长档案袋。单元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基于水钟工作原理,设计家庭节水装置模型。评价标准不仅包含装置的计时准确性,还需考察是否结合生活实际需求,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可行性、节水效果的可视化呈现等。有的学生将滴漏装置与花盆托盘结合,设计出”自动浇花计时器”,展现出知识应用的真实价值。最后,教师布置”家庭水钟挑战”任务,邀请家长协助孩子用不同容器测试滴水速度,共同完成”十分钟计时”实验。通过亲子合作视频、改进报告等材料,评估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的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既促进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科学测量的意义,实现从知识掌握到素养提升的跨越。

结论

基于生活资源的科学拓展课程开发,通过构建生活与科学的认知桥梁,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资源单一化的问题。该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科知识的抽象程度,更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持续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永强. STEM理念下小学科学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学周刊,2021,23(23):155-156.

[2]陈丽英. 开发利用拓展性课程资源[J]. 小学科学,2024(16):25-27.

[3]牟忠锋,姜东芳. 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科学拓展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J]. 基础教育论坛,2024(2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