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
唐建军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彭家乡希望小学校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里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策略。通过深入剖析当下教学现状,明晰科学思维对物理学习的关键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多元层面提出实用策略,涵盖精心优化实验教学设计、积极引导学生深度融入实验流程、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手段等,力求提升教学成效,切实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助力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科学思维;培养策略
引言
初中物理以实验为根基,实验教学于整个物理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实验能让学生直观领会物理概念与规律,更关键的是,在操作实践里,可有力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包含模型构建、合理推理、严谨论证和大胆质疑创新等要素,是学生学好物理及投身未来科研必备的能力。但当前,部分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过度聚焦操作规范与结果准确,却忽略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所以探究相关培养策略刻不容缓 。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验教学形式单一
在很多初中物理课堂上,实验教学往往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的形式。教师按照教材步骤进行操作,学生在台下观察,这种方式虽然能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例如在探究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实验中,教师直接演示不同压力、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下的实验现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结果,没有真正参与到实验设计和分析过程中,难以培养科学思维。
(二)忽视实验过程中的思维引导
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更关注实验是否成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比如在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中,如果小灯泡不亮,教师可能只是简单检查电路后重新操作,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不亮的原因可能是灯泡损坏、电路断路、滑动变阻器阻值过大等,错失了培养学生科学推理和论证能力的机会。
(三)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很多物理实验也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实验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实验而做实验,无法将实验中的科学思维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上。例如 “探究浮力的大小” 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实验,但在生活中遇到轮船为什么能漂浮等实际问题时,却不能运用所学的科学思维进行分析。
二、科学思维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助力物理概念与规律的领悟
科学思维宛如一把钥匙,能帮学生搭建起理解物理的桥梁,顺利构建物理模型,攻克抽象概念与规律的难题。以 “牛顿第一定律” 的学习为例,学生借助对实验现象的科学推导,在脑海中勾勒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始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画面,从而透彻理解这一定律的内涵。
(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本领
拥有科学思维的学生,面对物理难题时如同手握指南针。在复杂电路故障排查中,他们能依据科学论证与推理方法,从电源、导线、用电器等元件入手,层层剖析,一步步揪出故障源头,精准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科学思维里的质疑创新元素,激励学生大胆向现有实验与结论发起挑战,引导他们从多元视角审视问题。像完成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后,学生可能琢磨着更换更精准的测量工具,或是改良实验装置的结构,让测量结果更精确,这正是创新精神在物理学习中的生动体现 。
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实验教学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
在开展实验教学前,教师不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热情,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就拿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来说,教师可提出疑问:水中插入的筷子为何看似弯折了?学生带着这一疑问投入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探寻答案,进而有效培养科学思维 。
2.设计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能够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比如在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实验中,教师可以不给出具体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模型建构的思维,思考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设计实验电路等,有效培养科学思维。
(二)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实验过程
1.实验操作前的思考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例如在 “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 实验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测量不同位置的电压,如何连接电路才能准确测量电压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规划思维。
2.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比如在 “探究沸腾现象” 实验中,学生观察到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气泡大小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3.实验后的反思与总结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等。例如在 “测量物质的密度” 实验后,让学生分析测量结果的误差来源,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合理分组,让小组成员携手完成实验任务。以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为例,有的学生负责测量物距,有的专注像距测量,还有的仔细观察像与物大小关系。成员们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启发,不仅能顺利得出实验结论,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科学交流能力 。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资源丰富多样,能为实验教学助力。对于难以在课堂现场演示的实验,或是微观、宏观的物理现象,多媒体可大显身手。像讲解 “分子热运动” 时,播放一段分子运动的动画视频,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状态便直观呈现,有助于学生构建分子运动模型,培养模型建构思维。
(四)紧密关联生活实际
1.融入生活实例
教师在实验教学时,不妨引入生活中的物理实例,拉近物理实验与生活的距离。开展 “探究摩擦力” 实验,可提及汽车刹车靠摩擦力停下,鞋底花纹增大摩擦力等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然会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从而提升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组织课外实践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物理实验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科学思维运用到生活中。比如,让学生自制简易密度计,测量家中不同液体密度。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强化科学思维 。
四、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堪称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渠道。借由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度融入实验、采用多样教学法以及紧密关联生活实际等举措,能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往后教学中,教师需持续探索创新,强化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育,为其物理学习及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
参考文献:
[1] 李有苗.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分析[J].知识文库, 2022(6):121-123.
[2] 邵霞.论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J].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1(8):0067-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