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进”工作背景下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作者

李惠英

河套学院

摘要:在 “三进”工作的时代背景下,翻译课程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阐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以及“三进”工作的内涵,强调了翻译在中华文化传播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上,依托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和成果导向法,提出一系列翻译教学改革策略,包括理解当代中国教材的选用、教学目标的重新设立和基于成果导向法的BOPPPS 教学步骤具体实施等方面。旨在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服务国家对外传播策略的高素质外语人才,践行外语教育的新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国家形象塑造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三进”工作;中华文化传播;翻译课程;改革与创新;BOPPPS

一、教育的政治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乃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政治属性的核心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使命是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具体表现为坚定的中国立场、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当下,当涉及维护中国立场与利益时,需具备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的精神与能力,以确保在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环境中,坚守国家主权与文化尊严,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与价值观。

二、“三进”工作的内涵解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是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权威读本,“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融入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旨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新时代国际化高素质外语人才。2022年,国家中宣部和教育部提出《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三进”工作要求,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各高校积极落实推进“三进”工作。

“进教材”是 “三进” 工作的基础,要求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融入到教材体系中。在教材编写环节,要注重结合外语学科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的理念、价值观、实践成果等通过外语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进课堂”是“三进”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运用 “理解当代中国” 系列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最终目标。通过教材的学习和课堂的教学,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的理念、价值观和实践成果,并且能够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以国际化的视野和语言能力,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三、翻译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世界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而翻译则是开启这扇大门的关键钥匙。翻译能够将中国丰富的文化典籍、文学作品、科技成果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理念等转化为其他语言,打破语言障碍,使国际受众能够接触、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翻译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极大地拓宽了中华文化的国际视野。高质量的翻译有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无论是古老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还是现代的中国创新发展模式、社会治理经验等,都需要借助翻译的力量走向世界,从而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格局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四、“三进”工作下汉译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一)理解当代中国教材的选用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教材建设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材是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价值观的主要来源。高质量的教材建设能够精准地将国家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等融入其中。

对于翻译课程而言,合适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三进”工作背景下,《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成为理想的教材选择。该教材内容符合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核心是内容与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机融合。教授学习内容和语言指的是教师要重视内容和语言的教,学生完成内容和语言的学,而不是只强调教或学其中一个而忽视另一个,而且内容和语言都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2020:常俊跃、赵永青)。《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当代中国知识,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成果。这有助于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及时、准确地传达当代中国的形象与声音,如在翻译有关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外交政策理念、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文本时,能够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与翻译策略,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重新设立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的新使命是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在 “三进”工作的背景下,汉译英课程教学目标需要重新修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具体内容如下。

1.知识目标

在 “三进” 工作要求下,学生需深度掌握丰富且系统的当代中国知识体系。包括精准理解中国特色政治理念、经济发展战略、科技前沿成果以及社会文化精髓等多领域内容,熟知如 “人类命运共同体”“双循环发展格局” 等特色词汇与概念的内涵与背景。从而构建起坚实的知识架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在翻译实践中能够准确传达中国信息,使译文既忠实反映原文意义。同时,熟练掌握汉英翻译基础理论知识,如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尤其是针对中文独特语言结构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结语

在“三进”工作背景下,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通过深入理解教育的政治属性以及“三进”工作的内涵,充分认识到翻译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汉译英课程教学中从教材选用、教学目标设立、教学步骤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与实践探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力的教育支持与保障。然而,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传播的新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翻译课程教学,如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翻译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翻译课程才能更好地履行其在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使命,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常跃俊、赵永青,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的提出、内涵和意义[J],外语教学, 2020年,第5期。

2. 成昭伟、张明悦、吴艳萍,“三进”工作融入外语课程思政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该论文属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进’工作背景下翻译课程金课建设”研究成果,该成果同时受“河套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