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兴农创业的探索
钱柄旭 吴彩英 代家亿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鞍山 114051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依托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投身农业创业成为新趋势。本文以“兴农农产品商城”项目为案例,探讨大学生团队如何通过“互联网+农业”模式解决农产品流通痛点,构建冷链物流体系与数字化服务平台。研究显示,该项目通过精准市场定位、差异化产品策略及轻资产运营模式,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与消费者需求的高效匹配,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兴农创业;互联网+农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损耗率高、供需错配等问题亟待解决[1]。高校大学生凭借政策支持、技术敏感性和创新思维,逐渐成为农业创业领域的新生力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在此背景下,“兴农农产品商城”项目以辽宁省鞍山市为试点,探索出一条集农产品采购、冷链物流、电商服务于一体的创业路径。该项目由4名本科生团队发起,获500万元启动资金,通过APP平台整合农户资源,构建“1小时生鲜配送圈”,展现了大学生兴农创业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二、创业模式与核心创新
(一)双轮驱动模式
项目采用“线上平台+线下网络”双轮驱动(表1):
此模式突破传统农产品流通的多级分销体系,通过缩短供应链层级降低成本,使农户利润提升30%,消费者价格降低15%。
(二)技术创新应用
在智能冷链系统上,采用“高标泡沫箱+低温冰袋”组合,结合GPS温控监测,实现运输全程-18℃~4℃精准控温。测试数据显示,叶菜类保鲜期延长2.3天,肉类菌落总数下降76%。
在动态库存管理上,基于LSTM神经网络算法预测需求,使库存周转率从4次/月提升至9次/月,滞销率控制在5%以内。
在分布式仓储上,在社区布局20㎡微型前置仓,通过“中心仓—网格仓—前置仓”三级体系,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42%。
在运营模式上,“兴农农产品商城”项目采用了轻资产的模式,即不直接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和库存,而是通过与农户和生产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农产品的直接采购和快速配送。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项目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同时,项目团队还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市场趋势进行精准预测和分析,从而实现了农产品的精准采购和库存控制。这一创新不仅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和浪费,还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盈利能力。

三、挑战与对策
在高校大学生兴农创业实践中,“兴农农产品商城”项目虽展现出创新活力,但仍面临三重现实挑战。冷链物流作为生鲜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其设备初始投资占比高达43%,自建冷库、冷藏车及温控包装材料的采购成本直接挤压流动资金。
针对资产过重问题,团队启动轻资产转型计划。与京东冷链、顺丰冷运达成战略合作,采用“混合租赁+共享仓储”模式,将沈阳、大连等区域中心仓交由第三方运营,自身聚焦最后一公里配送。通过接入第三方实时温控系统,冷链设备投资占比从43%压缩至28%,年运维成本降低65万元。同时创新“动态路由”算法,整合社会冷链车辆闲置运力,使单公里运输成本下降0.38元。这种模式既保留对核心环节的控制力,又将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为后续跨区域复制奠定基础。
标准化建设方面,团队联合辽宁省农科院制定6类农产品分级标准。以苹果为例,从果径、糖度、果斑等维度划分特级、一级、二级,配套开发AI视觉分拣系统。该系统搭载高光谱成像技术,可在0.8秒内完成360度品质检测,分拣准确率达98.5%,较人工效率提升20倍。在鞍山台安县建立的示范加工中心,通过标准化分级使精品蔬菜溢价率提高35%,损耗率从8%降至3.2%。同步构建区块链溯源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作物生长周期、施肥记录及质检报告,此举使客户复购率提升27个百分点。
人才短板是大学生创业的共性难题。初创团队虽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但在供应链管理、品控体系搭建等环节明显经验不足。为此可以引入“双导师制”培养机制:聘请沈阳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每月开展品控流程优化研讨会;邀请盒马鲜生区域运营总监担任实战导师,重构决策流程。建立“决策树”模型,将采购、仓储等23项关键业务标准化,使审批周期从3天缩短至6小时。内部实施“轮岗+项目制”培养,团队成员需在品控、物流等岗位各轮训2个月,并独立完成从农户谈判到商品上架的全流程实操。经过半年调整,重大决策失误率下降81%,库存周转率从5.2次提升至8.7次。
通过优化使这些优化措施形成闭环。轻资产模式释放的资金用于技术升级,标准化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人才梯队完善反哺运营效率。项目实施两年后,单位订单履约成本下降44%,客户满意度稳定在92%以上,验证了大学生团队在动态调整中实现创业突围的可能性。这种“问题驱动—快速迭代”的进化路径,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借鉴的成长框架。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兴农创业,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更是广大青年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助力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通过产品创新,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服务优化,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精准营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他们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智慧农业、绿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热点领域,抓住市场机遇,实现个人价值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潜在风险面前,大学生创业者需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灵活应对各种挑战,确保创业项目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此,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应携手合作,为大学生兴农创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多方面的帮助,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曹颖,骞先仪,乔熙然.涉农高校大学生“强农兴农”择业观教育探究[J].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23(04):61-66+75.
作者信息:
钱炳旭,(2004—),男,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辽宁科技大学本科在校生。
课题项目来源: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名称:兴农创业计划,项目编号:445;由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