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研究
廖晏
都江堰城运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在建筑工业化蓬勃发展的当下,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建造模式迅速崛起。本文深入剖析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在项目管理上的特性差异,从设计管理、构件生产管理、施工安装管理、运维管理等关键环节探究现有管理模式的问题与挑战,阐述基于信息化集成、精益化思想、协同一体化理念的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策略,分析应对技术与管理脱节、产业链协同障碍、人才短缺、成本控制难题的应对举措,旨在提升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效率,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一、引言
随着现代建筑业向绿色、高效、智能化迈进,装配式建筑以其施工速度快、环境影响小、质量可控等显著优势,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然而,装配式建筑独特的建造流程与技术要求,使其项目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传统现浇建筑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装配式建筑需求,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对装配式建筑大规模推广、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二、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特性剖析
1.设计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装配式建筑需兼顾标准化设计以实现构件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又要满足不同项目的个性化功能需求。设计阶段不仅要考虑建筑布局、空间利用,还需精准规划构件类型、尺寸、连接节点,确保通用性与适配性,相比传统设计增加构件拆分、模数协调等复杂工作。
2.构件生产的前置性与协同性:构件生产在工厂提前进行,其生产计划紧密依赖项目施工进度,需与设计、施工深度协同。生产过程要把控原材料供应、模具精度、混凝土配合比等多环节,任一环节延误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工期,且构件成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安全。
3.施工安装的高精度与动态性:装配式施工对构件吊装、定位精度要求极高,常以毫米计,施工过程需实时调整安装偏差。同时,受天气、场地条件、构件供应及时性等因素影响,施工计划动态调整频繁,现场组织管理难度大。
4.运维管理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装配式建筑运维阶段要关注构件耐久性、连接节点稳定性,借助信息化手段长期监测建筑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需建立涵盖构件信息、维护记录、维修预警的系统性运维管理体系,保障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
三、现有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问题探究
1.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信息流通不畅,多采用独立的信息系统,数据格式不兼容,导致信息传递延迟、错误,如设计变更难以及时反馈至生产端,造成构件返工,影响效率与成本。
2.产业链协同松散:装配式建筑涉及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等多产业,但上下游企业间合作缺乏深度融合,常因利益分配、责任界定不清,在构件供应及时性、质量稳定性、价格合理性等方面矛盾频发,制约项目推进。
3.管理粗放,精细化不足:部分项目在构件生产、施工安装过程中,质量管控依赖人工经验,缺乏量化标准与过程监控手段,如构件灌浆密实度抽检不规范,施工进度跟踪不精准,易引发质量隐患、工期延误。
4.人才适配性差:传统建筑管理人员对装配式技术、管理流程熟悉度低,专业装配式管理人才匮乏,导致在技术应用、组织协调、成本核算等方面能力不足,无法满足项目需求。
四、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1.构建信息化集成管理平台:以建筑信息模型(BIM)为核心,集成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过程数据。设计阶段基于BIM协同设计,各方实时交互,优化设计方案;生产阶段BIM与构件生产管理系统对接,实现可视化排产、实时进度监控;施工阶段利用BIM进行虚拟施工模拟、精准定位导航,提升施工精度与效率;运维阶段借助BIM实现智能监测预警,为维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引入精益化管理思想:在构件生产环节,推行准时化生产(JIT),依据施工进度精准安排构件生产与配送,减少库存积压;优化生产流程,消除浪费,如通过价值流分析改进混凝土浇筑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施工安装过程中,采用精益建造方法,合理安排工序穿插,减少等待时间,如外墙板吊装与室内水电安装同步进行,缩短工期。
3.打造协同一体化产业链:建立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涵盖上下游企业,通过股权合作、长期协议等方式深度绑定利益。联盟内统一构件标准、质量规范,共享市场信息,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如共同攻关新型连接节点技术,实现产业链资源高效配置,提升项目整体竞争力。
五、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效率提升关键举措
1.强化技术与管理融合:在装配式建筑蓬勃发展的浪潮下,强化二者融合迫在眉睫。一方面,系统且全面地加强管理人员的装配式技术培训至关重要。不仅要让他们深谙构件生产中的原材料适配、模具运用原理,更要熟练掌握施工安装时的吊装精准技巧、定位关键要点,从而在项目统筹、进度把控、质量监督等管理环节游刃有余地运用技术优势。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技术人员深度参与项目管理决策,依据预制构件独特的生产工艺、安装特性等技术细节,量身定制如针对灌浆密实度、构件拼接精度等的质量验收标准,全方位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2.突破产业链协同障碍:搭建一个全方位、多功能的产业链协同平台成为破局关键。线上,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实时、动态的数据共享系统,让上下游企业能即时知晓订单需求的增减、生产进度的快慢、物流运输的实时位置,确保信息无缝对接。线下,周期性组织供需对接会,为构件生产方与施工需求方牵线搭桥,精准匹配供需;开展技术研讨会,共同探讨如新型连接节点优化、构件耐久性提升等前沿问题,合力攻克技术难关。政府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出台诸如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扶持政策,对协同示范项目给予实打实的资金奖励,激发企业协同热情。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高校优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增设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针对在职人员,组织定期培训、技能认证,提升其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能力,充实人才队伍。
4.优化成本控制策略: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成本管理,设计阶段通过标准化构件选用、优化连接节点设计降低成本;生产阶段利用规模化生产、精细化成本核算减少浪费;施工阶段合理安排资源,降低吊装、临时支撑等成本;运维阶段通过预防性维护延长建筑寿命,摊薄年均成本,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六、结论
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是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剖析管理特性、诊断现有问题,以信息化、精益化、协同一体化为驱动创新管理模式,攻克技术融合、产业链协同、人才培养、成本控制难题,为装配式建筑稳健发展注入动力。持续深化管理变革,将助力装配式建筑在建筑领域大放异彩,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参考文献
[1]杨斌.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创新研究[C]//建筑技术与理论研究论坛论文集.2024:1-5.
[2]袁义淞.不确定环境下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1.
[3]冯冲.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装配式建筑项目EPC管理模式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