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

张敏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华君外国语学校 225200

摘要:物理新课标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鉴于此,物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要及时变革教学观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不断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本论文就以此切入,结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从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信息辅助、生活化教学四个维度展开,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课程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现阶段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倡导教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使得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得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物理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教学手段陈旧且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教学评价方式有待改进等,严重阻碍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唯有以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宗旨,灵活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一、创设情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科学创设教学情境,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其在情境的辅助下,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同时,与传统“单项灌输”的教学模式相比,科学创设教学情境,还可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因此,面对物理新课标下的要求,教师必须要避免刻板、机械化的教学,而是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手段灵活创设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在一个半圆形的凹槽内,将一个小铁球从边缘放入,小铁球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在半圆形的凹槽内来回滚动。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小铁球在半圆形的凹槽内的顶端和底部的速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发现,小球的速度和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在顶部速度为0,高度最大,而在底部则是速度最大,高度最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精准提取相关的知识,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

二、搭建问题链,引领学生开展探究

物理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摒除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基于物理教学内容,科学搭建问题链,启发学生的思维,指引学生探究的方向,使得学生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问题链的引领下展开思考、交流等,最终在问题探究中获得综合性发展。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究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基础上,就借助了问题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姆定律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欧姆定律,先为学生展示一个动画:水在水管中的流动流量与水的压力有关,当加大水压的时候,水流就会加快,流量也更大,当减少水压的时候,水流就会减缓,流量也将变小。如果将欧姆定律中的电压、电流和电阻与情境中的水压、水流和水管类比的话,大家认为他们之间应该如何对应?在欧姆定律中,当电压变大的时候,会不会出现电阻变大而电流不变的情况,为什么?欧姆定律中的哪个量是不随着电压或是电流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下,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与交流,最终在探索中完成了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并从中获得了综合性发展。

三、链接生活,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标中倡导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积极贯彻新课标,通过生活现象、生活常识引入物理知识,或者引领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2]。例如,在“电路初探”教学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借助了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常用电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制家庭用电的电路图,并思考家庭电器之间需要采取串联的方式还是并联的方式,为什么?电路设计的时候,是否要考虑最大电流的限制等,并让学生以此为中心进行讨论,优化家庭电路的设计结果。教师顺势展示一些家庭电路的电路图,使得学生在直观感知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化化现象的融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四、融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物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倡导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灵活融入各种信息技术,使得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的帮助下,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直观化、形象化,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互动环境等,真正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鉴于此,教师在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时,应结合教学需求,合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学生在现代化教学活动中,促进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简单机械和功”教学活动中,面对物理新课标下的要求,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就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呈现了多个具备趣味性的机械运行视频,包括:用起子开启啤酒、一个小孩轻松用滑轮吊起重物、用撬棍移动重物等等,使得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对简单机械和功知识的深度理解。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在直观地感知中,对抽象的知识形成了深刻地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新课标背景下,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鉴于此,教师应及时变革教学观念,不断寻求新的物理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物理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在问题探究中、生活应用中、直观感知中,增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6):67+70.

[2]李蓉.以生为本优化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效——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问题[J].快乐阅读,2011,(2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