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路面常见病害及公路质量管理探析

作者

党创宏

陕西华山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712100

摘要:本论文聚焦公路路面常见病害与质量管理。剖析了裂缝、坑槽、车辙等病害成因,涵盖设计、材料、施工、养护及交通荷载因素。从完善法规、强化勘查设计、精细施工管理、加强养护及提升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质量管理策略,旨在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保障交通安全。

关键词:公路路面;常见病害;质量管理;成因;防治策略

一、引言

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核心构成,其路面状况直接关联行车安全、舒适性与运输效率。伴随交通流量增长、车辆超载及自然环境侵蚀,公路路面病害频发,严重影响公路性能与服务年限。强化公路质量管理,剖析病害成因并探寻防治之道,对保障公路畅行、推动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意义非凡。

二、公路路面常见病害类型及特征

(一)裂缝

裂缝是公路路面最常见病害之一,且形态多样,有横向、纵向、网状之分。横向裂缝常因温度应力变化,路面材料热胀冷缩不均引发,多平行于道路中心线,间距规则。纵向裂缝多顺行车方向延展,成因包括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基层反射,如半填半挖路基结合部处理不当易现纵向裂缝。网状裂缝则是路面长期受疲劳荷载、老化综合作用,形似蛛网,致路面结构松散。

(二)坑槽

坑槽呈坑洼状、深度不一、破坏路面平整度。其形成多因路面局部破损后,雨水下渗侵蚀基层,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破碎路面材料被车轮带离,形成坑洞[1]。城市道路排水不畅、公路路面修补不及时处,坑槽高发,给行车安全埋下隐患,易致车辆颠簸、失控。

(三)车辙

车辙是行车道轮迹带上出现的槽状变形,分磨损型、结构型与失稳型。磨损型因轮胎长期磨耗路面形成;结构型归咎于路面结构层设计薄弱,在重载交通下产生永久变形;失稳型则是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差,在夏季高温受车辆荷载挤压下,导致沥青流动、集料移位,车辙迅速加深,影响行车轨迹稳定,易引发擦碰事故。

三、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剖析

(一)设计因素

1. 结构设计不合理

路面结构层厚度、强度配置不当,如交通繁忙路段沥青层偏薄、基层模量不足,无法承载行车荷载,从而加速路面疲劳损坏,促使裂缝、车辙过早出现。

2. 排水设计缺陷

公路排水系统不完善,路表积水难以及时排离,渗入路面结构层,同时软化路基土、冲刷基层,降低路面整体稳定性,为坑槽、唧浆等病害滋生创造条件[2]。

(二)材料因素

1. 沥青与集料质量欠佳

沥青性能指标不符要求,低温易脆裂、高温抗变形能力弱;集料含泥量高、级配不良,影响沥青混合料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导致路面抗滑、抗裂性能下降,造成车辙、裂缝病害风险增大。

2. 材料配合比偏差

施工中沥青和集料配合比未精准适配设计要求,油石比过大,路面泛油、发软,易现车辙;油石比过小,混合料干涩,压实困难,孔隙率大,加速了水损害与裂缝的生成。

(三)施工因素

1. 路基施工不规范

路基压实度未达标,存在软弱土夹层未处理,运营后路基不均匀沉降等现象,会连锁引发路面纵向、横向裂缝,甚至导致路基大面积塌陷。

2. 路面施工工艺粗糙

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速度控制不当,振捣碾压不密实,造成路面压实度不均、孔隙率过大;另外接缝处理马虎,新旧路面结合不牢,雨水沿缝下渗,也会催生坑槽、裂缝病害。

(四)养护管理因素

1. 养护不及时

公路养护资金短缺、计划滞后,对路面初期微小病害未及时修复,病害恶化蔓延,小裂缝变为大裂缝、坑洼,修复成本剧增。

2. 养护技术落后

养护单位仍沿用传统工艺,缺乏先进检测、修复技术设备,难精准诊断病害根源,修复效果不佳,路面耐久性难以得到保障。

(五)交通荷载因素

1. 车辆超载超限

货运车辆超载现象普遍,远超公路设计承载标准,单次行车荷载剧增,路面承受过度压力、剪切力,加速疲劳损坏,导致各类病害提前涌现[3]。

2. 交通流量增长迅猛

经济发展带动区域交通流量持续攀升,公路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运行,磨损加剧,车辙、坑槽等病害高发,缩短路面使用寿命。

四、公路质量管理强化策略

(一)完善公路工程质量法规与标准体系

政府应结合公路发展新形势,修订出台精细质量法规,明确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质量责任,加大质量违法惩处力度;同步更新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接轨国际先进理念,细化指标参数,如提高重载交通路段路面设计强度标准,为质量管理筑牢制度根基。

(二)强化公路工程勘查设计质量管理

1. 精准勘查地质水文

设计前期深入勘察沿线地质、水文状况,采用先进物探、钻探技术,精准绘制地质剖面图,查明不良地质分布,为路基设计、排水规划提供详实依据,规避因勘查疏漏致设计缺陷。

2. 优化设计方案评审

构建多元专家评审团队,吸纳施工、科研、管理经验丰富人才,对设计方案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质量可靠性多维度审查,借助BIM等技术模拟施工效果、排查隐患,确保设计优质。

(三)精细公路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1. 严控原材料进场质量

建立原材料溯源管理系统,供应商资质审查、产品抽检全链条把控;设工地实验室,对每批沥青、集料等按规范全检,不合格坚决退场,从源头保障质量。

2. 规范施工工艺与流程

施工单位依规范编制作业指导书,细化到各工序参数、操作要点;开展施工人员岗前培训、技术交底,现场技术员全程旁站监督,确保施工精准合规,如沥青摊铺“快卸、快铺、快平、快压”[4]。

(四)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提升路面耐久性

1. 健全养护管理机制

公路管理部门制定动态养护计划,依路况监测数据确定养护时机、项目;创新养护模式,推行预防性养护,在路面病害萌芽前介入,如微表处、雾封层技术延缓病害发展。

2. 加大养护资金与技术投入

政府财政倾斜,吸纳社会资本,拓宽养护资金池;引进无损检测、智能修复设备,推广再生技术利用旧料,降本增效,提升养护科技含量,延续路面良好状态。

(五)提升公路工程从业人员素质

1. 专业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设计、施工、养护人员专业培训,涵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邀请业内权威授课、现场实操演练,考核合格上岗,更新知识储备。

2. 质量责任与职业道德教育

开展质量法规、职业道德专题培训,剖析质量事故案例,强化人员责任担当、诚信意识,营造全员重质量的行业风尚。

五、结论

总而言之,公路路面病害防治与质量管理是复杂、长期系统工程,需全链条协同发力。精准诊断病害成因,从设计源头把控、施工精细雕琢、养护全程护航、人员素质提升多维度施策,方能铸就高质量公路,承载经济腾飞、保障民众出行安全,推动公路事业迈向新征程。未来持续关注行业创新,动态优化管理策略,是公路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惠敏. 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养护施工技术分析[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 9 (13): 133-135.

[2]张军.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原因分析与处治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2, 45 (10): 46-48.

[3]王群. 公路施工中常见病害及处治措施研究[J]. 运输经理世界, 2022, (22): 101-103.

[4]董思佳. 公路工程常见病害及试验检测方法[J]. 交通世界, 2021, (36): 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