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探讨
李真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作者简介:李真,1966年12月出生,女,汉族,滨州市博兴县,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度淄博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名称:新时代“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思想实施研究(编号:2023ZBSK159)
摘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现状,提出了协同育人在校园活动、课程设计、社区服务中的等具体实践模式。同时,本文还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考评机制优化等方面探讨了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引言: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劳动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道德观,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两者的协同育人不仅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还能促进学生在劳动中体会社会价值,在思想教育中升华精神追求。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劳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勤奋、节俭、合作的品质。劳动教育不仅包含技能性的训练,还注重学生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的核心部分,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任务,强调思想的引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培养政治认同、塑造品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在于,两者都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使之协同发展,可以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1]。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
(一)劳动实践与政治思想相结合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通过实际劳动体会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和责任担当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能够帮助学生从感性体验中理解抽象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例如,在组织校园清洁、社区服务、校外实习等劳动实践活动时,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思考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这种融合模式增强了劳动教育的思想深度,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感召力,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对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我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通过劳动实践与政治思想的相结合,学生逐渐培养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态度,以及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道德品质[2]。
(二)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
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实践模式。这一模式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劳动教育元素,通过实际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展示劳动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思想政治课可以结合优秀劳动者的事迹、职业道德的案例、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道理。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的劳动经历,以交流和反思的方式,将劳动精神转化为深层次的思想认知和情感体验。这种将劳动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使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更加接地气,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找到现实的连接点,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3]。
(三)志愿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和价值引导
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学生不仅完成了劳动实践,更加深了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培养了奉献精神。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助老帮困等志愿活动中,学生通过实际的劳动付出感受到自我价值,并在服务他人中获得满足感。这种实践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个人技能的锻炼,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付出,这种奉献意识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学校在组织志愿活动时,还可以通过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使他们在参与中领悟责任、奉献、合作等核心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劳动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这种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身体力行中提升思想认识,有效地推动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一)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保障。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劳动素养和政治意识,能够将劳动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会贯通地传达给学生。为此,高职院校应注重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通过定期的培训和研讨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劳动技能。学校可以邀请专家、优秀劳动者或道德模范进行专题讲座,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劳动精神的深层内涵,并通过现实案例学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此外,应加强思想政治教师与劳动教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跨学科协作,形成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确保劳动精神和思想政治内容能够自然地融合在教育活动中。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激励机制,对在协同育人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二)教学资源整合
在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个涵盖教学内容、实践平台、网络资源和校内外资源的资源整合体系,确保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辅相成。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学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实践紧密联系,例如,将校园劳动岗位实践与思政课程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校内图书馆、网络课程平台等也可以提供有关劳动精神和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参考案例。此外,校外资源的整合同样关键,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引入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习和志愿活动中接触劳动者群体、学习劳动技能,并在实践中理解责任与奉献的价值。教学资源的整合还包括建立协同育人的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案例、课件等资源的共享,形成高效、可持续的协同育人支持系统。
(三)考评机制优化
考评机制不仅是检验教育效果的关键手段,也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养成上具有引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考评机制需要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劳动实践和思想政治学习中的综合表现。传统的分数导向评价方式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劳动精神和思想素养方面的成长,因此考评机制优化应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意识和社会贡献。
结语: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育人手段,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保障这种协同育人的长效性,学校还需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整合和完善考评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婧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5):69-71.
[2]雷兴强.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4,(01):185-188.